日粮中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果糖及粘多糖等物质。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多糖中的淀粉、纤维素的和半纤维素形式存在。碳水化合物进入瘤胃后通过微生物进行发酵后转变为挥发性脂肪,它们是乙酸、丙酸、丁酸。乙酸和丁酸是泌乳期反刍动物生成乳脂的主要原料,而丙酸可以经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是反刍动物体内糖的主要来源之一。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对瘤胃发酵类型和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当日粮粗料比例大时,瘤胃乙酸的比例较高,乳中的脂肪也较多,随着日粮中粗饲料比例减少和易发酵糖的增加。瘤胃发酵相应改变,丙酸比例增加,乙酸、丁酸减少,进而导致含脂率下降。 另外,饲料的物理性状也会影响到瘤胃发酵。对于精饲料的加工,粉碎是最常用的一种加工调制方法。对于反刍动物来说,精饲料不宜磨碎过细。过细使精料中淀粉快速发酵可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使瘤胃的PH值下降,影响瘤胃正常消化,还会影响产奶,一般反刍动物饲料粉碎粒度在2mm左右。 粗饲料的长度对消化也有影响。切细的饲料奶牛采食迅速,在瘤胃迅速发酵,且颗粒小,咀嚼时间减少,故唾液分泌减少,瘤胃液的PH值低,乙酸:丙酸比也低,乳脂肪的产量也减少。长饲料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正好相反,乳脂肪的产量增加。但长饲料过多,影响总干物质采食量,造成产奶量下降,在实践中要掌握切细饲料和长草的适量比例。 脂肪:一般来说日粮中脂肪不会太多。对于高产奶牛为了减少泌乳初期能量负平衡,在日粮中添加适量脂肪,但必须添加过瘤胃脂肪,例如整粒棉籽,脂肪酸钙。 蛋白质:大部分日粮中蛋白质都被微生物分解为肽、氨基酸和氨。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利用这些化合物来合成其本身的细胞蛋白质。 因此在瘤胃中被发酵而分解的蛋白质称为瘤胃降解蛋白,未经瘤胃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直接进入后部胃肠道,通常这部分饲料蛋白为过瘤胃蛋白质,微生物蛋白和过瘤胃蛋白进入真胃和小肠,被分解为肽、氨基酸而吸收利用。 一般来说过瘤胃蛋白的喂量占日粮蛋白质的30%,但对于高产奶牛来说,日粮粗蛋白含量要高,而且过瘤胃蛋白的量也必须增加,可以通过加热大豆、鱼粉、脱水苜蓿等提高过瘤胃蛋白的量使之占日粮粗蛋白质35~40%。 |
GMT+8, 2023-12-8 10:46 , Processed in 0.01631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