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博网讯:5月19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发展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 院等单位承办,第三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在北京裕龙国际大酒店隆重开幕。 ABS公司(Genus下属)中国区经理张智武出席大会并做题目为“家畜育种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跨国公司推动中国奶牛品种改良的举措”的精彩报告。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给大家讲一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家蓄育种产业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发达国家的畜禽育种产业的历史。然后回顾一下育种科技的发展,以及家蓄育种产业技术方面发展趋势。然后举例说明一下跨国公司在选种、选育方面的举措。最后提一下ABS在中国,推动中国奶牛品种改良采取的措施。 从世界的家蓄繁殖市场来讲,我们人类养殖家蓄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从育种角度来讲,这个历史还是比较短的。从几百年以前,我们的家蓄繁殖基本上还处于自然交配的状态,所以整个是一个随机繁殖。比如说在血缘管理也是无序的。美国在1631年第一次从荷兰进口的荷斯坦奶牛,因为杂交导致学院线丢失,而不得与1852到1905年重新进口荷斯坦奶牛,延续品种。 我们说育种的发展,实际上是要一些繁殖手段和繁殖技术支撑。人类对家蓄的育种真正形成产业化,是在人工受精技术成熟以后才真正实现。人工授精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是把动物精液采集出来,进行人工授精。由于精液不好保存,一开始是用鲜精进行人工授精。 到了五十年代时候,由于我们在保存精液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在动物的生理上知识更加的积累。比如说对牛发情周期知道更加清楚。这样人工授精得到了普及,奠定了动物育种产业商业化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在现代有了更多的新的技术。比如说胚胎移植、性控技术、克隆技术。这些为育种提供了更好的、多样化的技术手段。 我这里有一张表,这是给大家一个概念。就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使用人工授精的历史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在1939年美国全国只有七千多头奶牛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繁殖。到了1955年是五百多万头。在二十间因为繁殖技术发展,导致了育种产业、育种形式巨大的变化。 我们再说人类育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技术上的发展首先我们在育种目标上,是每一年都会有一些进展。在育种目标其实脱离不了经济的利益。所有的育种都是为了追求养殖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你们会发觉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育种目标。 打个比方说加拿大,在这个国家你养多少奶牛是要国家批准的。比如说这个牧场有一百头奶牛的配额,只能养一百头,多了不可以。加拿大光买这个配额,你买这个资质需要一百万加币。所以它会追求每个胚次的高产,不会太过追求使用年限。它可能说我可能三胎就淘汰了,让下一头更高产的奶牛替代这头牛奶。 在有些国家,比如说澳大利亚,它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有大量的奶粉和奶酪出口。奶粉生产是要把奶里面水分蒸发出去。所以澳大利亚育种目标会追求奶里边干物质。这样的话,他甚至对高产奶牛进行惩罚性措施。所以每个国家育种是跟经济状况、商业模式是分不开的。 同时我们在育种的评价方法上会有不断的完善。育种专家会做各种的评价模型,基因组学对育种科技带来新的变化。现在小公牛一生下来可以进行基因组的测序,一头牛生下来会有GDPI测试。所以基因组学被这几年应用到育种科技。 我们在育种目标上进展,还体现在选择指数的权重变化。随着育种种质资源进展,可能十年前我们关注的一些育种性状,今天可能不再关注,或者比例降低。比如说美国的奶牛是每五年都会有一次大的调整。在育种值计算公式会有一些调整。同时会纳入新的性状。 现在关于奶牛的体框是不是纳入到奶牛育种中评估中?现在还没有决定。就是说育种计算公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工程。 这是美国荷斯坦公牛育种变化,比如说产奶量变化不太大。 这是每一年从新一年到04年举的例子,纳入新性状的举例。 我们在遗传评价技术上有那些进展呢?比如说是方法性的进展。我们现在直接用总体动物模型,采用新的原理。而且一些非生产性状,比如说牛的产肉量或者奶牛产奶量;我们在非生产性的性状有所增加。 同时在使用计算机速度和容量上对育种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IT发展能够支持更多性状的评估。 性状排列组合也在增加,同时基因组学的发展对遗传评价技术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与此同时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前我们都会说这头牛是澳大利亚公牛、那头牛是美国公牛,随着全球化发展,一般会出现一头公牛在很多国家做遗传评价,也相继孕育了很多国际公司,在全球进行后裔测试。同时网络普及也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我们种子资源。 下面讲一下育种产业发展趋势。趋势之一是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育种越发达国家行业集中度越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80%的冻精是11家牛育种公司生产的;目前5家牛育种公司就已经生产了50%的冻精。行业的集中度其实反映了一个国家育种发展程度。 第二个趋势,专业化的程度更高。每一个主流畜禽品种,一般来讲都会有专业的跨国育种公司。比如说牛育种有ABS等,有很多的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只从事一种动物的育种,更有的只从事一种动物的一种品种的育种。 产品的分类也更加细致。有些公司只生产冻精,有些公司只生产胚胎。这种专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 育种公司它怎么实现产品差异化呢?首先是通过生产程序,比如说我在选育程序上有差异、在育种方向有差异、在育种强度上有差异、在育种平台上有差异、淘汰率差异。中国在这几个上面跟国际其它几个国家差异都比较大。尤其在育种强度、育种平台和淘汰率上。 第三个趋势,就是育种全球化趋势。国际性的、独立的、权威性机构评价各国的育种体系和种子资源。我们在种公牛上有一个组织叫(INTERBULL)。这是一个平台,去评价各个国家的育种体系。很遗憾目前中国还没有被国际的公牛组织承认。其它行业情况也是类似。这样会限制一个公司向国际发展,以及你的种子资源被国际认可。 同时国际化趋势还体现在跨国公司都有遍布全球育种基地和市场。比如说ABS在全球五大洲都会育种基地。同时在很多七八十个国家销售产品。 还有一个趋势,全球性的育种公司它的市场份额是逐年增加的。为什么很多小的种公牛站消失了,是因为大的育种公司占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由于全世界,比如说我们还是以牛为例,全世界对北美公牛遗传品质的认可,所以像美国是向世界各地输送一千多万斤的冻精,占美国总产量40%。那么它只有5家公司生产90%的冻精?是因为一头公牛是超过十万级的。如果是一个优质种子资源,就像中国袁隆平培养的水稻,全国人都在用。一头好的公牛可能被世界上各国接受。它会挤占掉很多不是很出色的种子资源市场。 从实际上算起来,全球需要的公牛数其实是很少的,我想其它的行业也有类似的趋势。但是种子资源在全球流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近亲系数越来越高。随着育种集中度提高,我们避免近亲繁殖上所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多。 育种产业第四个发展趋势,我觉得是各国引进种子资源力度在逐年加大。尤其发达国家,像日本。日本很有钱,大概十年以前日本是花了两百万美金买了两头公牛,在加拿大。我们在日本也是,ABS最顶级的公牛日本是需求最大的。日本在种子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大的。欧洲也是这样。欧洲和日本是最高端的种公牛市场。其实我们能感觉到这两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放政策。尤其是这两年中国农业部对国外种子资源限制稍微放松了一点,尤其是今年。以前一年只有三十多万计的进口配额,是不允许进口的。今年目前为止已经批了一百万的配额。我们感觉育种上越开发的国家,越大力度从国外引进种子资源的国家,它的种子业进展也是越快的。 所以各个国家对优质种子资源会有特殊政策。比如说像日本和韩国,03年疯牛病爆发以后很多活畜进口被禁止了。日本、韩国就对种子资源开了一个口子。优秀的种公牛是可以开一个特例,满足监测之后是可以进口的。加拿大在冻精上是放开的,因为它在经过科学认证,因为冻精不可能传播大家比较担心的传染病的时候,他就已经开放了这个口子。 刚才说了育种发展趋势,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公司。ABS是隶属于Genus。它是在多个数量遗传,进行选种选育。我们两个最大的品牌一个是ABS,还有PIC,PIC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育种公司。我们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Genus本身是一个英国上市公司,总部是在离伦敦开发一个小时,但是我们研发中心是在美国。 我想借这个机会介绍ABS牛选种上的诀窍。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后裔测试体系。 比如说欧美比较优秀的种公牛是三千万头。根据分布最优秀的公牛一万头左右。在一万头奶牛里边,我们会挑选小公牛的母亲。我们根据系谱和育种目标,选择几百头进行小公牛的繁育。大概一年会选四百到五百头小公牛作为我们后备公牛。这个后备公牛经过体检、经过采精测试各方面的测试之后,大概会淘汰一部分。可能会留下四百头左右。四百头小公牛在它15个月龄的时候,把它采集到精液分配到后裔测试牧场。后裔测试牧场是有要求的,必须在养殖水平和管理方式能够达到要求,同时在信息跟踪、信息及时反馈上是有要求的。ABS在美国有两千多个后裔测试牧场。 开始纳入后裔测试的公牛,采完三千计精液以后会让它等待四年到四年半的期间,在等待期间是不采精不生产的。为什么等待呢?因为把精液发到后裔测试牧场以后,是等它的女儿出生以后,看它的生产性能。这样的样本量可靠性达到了85%以上。这时候我们就会说这头公牛在生产性能上是不错的。 在四年等待期之后,因为牛本身是有生老病死的,公牛好斗,它可能受伤了,死了,有可能剩下三百五十头公牛。然后评定一下那些公牛性状比较好,然后有一个淘汰率,这个淘汰率是90%。虽然小公牛从它的父母血缘来讲都非常好,都是世界上顶级的父亲和母亲,在这个基础上还会淘汰90%。国外一直提倡验证公牛,好在哪儿?就好在一个残酷的淘汰。90%的优秀种公牛是被淘汰的。所以我们看美国和加拿大四十年产量翻了不到一番,但是从六吨变成九吨以上。这里面主要因素是什么?就是它很严格的后裔测试。虽然公牛的父亲和母亲很优秀,但是在后代出来之前,育种公司是不让它的冻精进入市场的。经过验证它的后代一定很优秀,它的冻精才有机会进入市场。这等于育种公司给行业把了关。遗传品质不是很好的公牛它没有进入这个产业。 很多大的公司在后裔测试程序上,育种强度、育种平台、育种目标上会有区别,但是在整个北美,美国、加拿大在淘汰率上、等候时间没有多少区别的。 我刚才说了ABS在美国有2350个后裔测试牧场。在澳大利亚、英国,其它国家还有这样的后裔测试牧场。美国是三次公牛概要,但是公司是每个月进行统计分析。关注一些后裔测试成绩比较好的公牛。 育种的广度,是一个国家,他有多少头公牛,参加多个国家的后裔测试。所以一个公牛可能有多个国家育种值。但是每个国家排名并不同,比如说在美国和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牛沙童(音),它在澳大利亚只能排在第六。 我再回顾一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尤其是在奶牛的品种改良上做的哪些工作,以及将来需要做的工作。 中国的育种,真正对国际开放,也是跟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开始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引进了乳用牛的良种。当时引进的国家主要是法国、德国和丹麦。 从85年到98年之间,在这儿之前,一般都是政府行为。85年以后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其中最出名应该是加拿大DHI项目。DHI实际上是当时叫奶牛综合育种项目,是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跟中国农业部合作的。当时一个加拿大先马什公司参与了这个项目。所以先马什借这个项目打开中国的知名度,很多公司知道加拿大的先马什。到了98年以后,政府项目力度没有以前大了,同时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市场有了更多的热情。所以就进入了商业化运作阶段。各个国家都加大了向中国的出口力度,出口包括活畜、胚胎和冻精。但是种子资源是比较特殊的领域,所以中国国家是有多个部门把关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从量的角度来讲,还是在中国占的比例比较小。 所以2008年之后,在奶牛育种上,发生了对这个行业比较重要的事情。跨国公司启动了长期战略。两个代表性的公司一个雅达,还有一个ABS。雅达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公牛站,ABS在内蒙建了育种基地。所以可以看出来跨国公司对中国奶牛育种具有很高的热情。也希望借助种种努力,帮助中国推进奶牛品种的改良。 这是我们在中国的育种基地的图片。左边是我们的两栋公牛社和采精大厅,后面是实验室和车间。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