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加启在中国奶业振兴态势分析会上对中国牛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发言。其中所提出的关于目前制约牛奶质量安全的因素、牛奶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观点,无疑对业内人士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制约牛奶质量安全的瓶颈因素 王加启指出,牛奶质量安全指标包括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其中,营养指标包括乳蛋白、乳脂肪、非脂固形物和功能性物质。卫生指标包括冰点、体细胞数、总细胞数、致病菌等。营养指标中任何一项的不合格都会降低牛奶品质,增加安全隐患,卫生指标不合格将会破坏牛奶质量安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世界奶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牛奶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了巨大损失,但同时也加快了和催生了牛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牛奶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王加启说,目前我国牛奶质量状况要明显低于国外奶业发达国家,不同养殖规模间牛奶质量差异较大。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奶牛场,饲养管理水平高,则牛奶质量较高。散户则由于饲料资源匮乏,饲养管理水平低,导致原料奶质量较低,养殖小区的饲料资源和科技水平介于二者之间,牛奶质量也居中。 对于影响牛奶质量安全的因素,王加启说,主要因素包括养殖模式、奶牛品种、饲料营养安全、环境污染、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有害微生物以及人为因素等。这些不安全因素涉及奶牛饲养、挤奶、原料奶贮存和运输环节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了提高牛奶质量安全,我国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但仍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一是养殖规模小,决定了奶农盈利能力较弱。长期以来,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奶牛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且乳脂率、乳蛋白含量等指标也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制约牛奶质量安全的瓶颈因素。二是科技推广力度低,限制了牛奶质量安全的提高。三是农企分离、利益连结不紧密导致牛奶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国大部分奶牛由奶农饲养,奶农与乳企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连结,致使牛奶生产和乳品加工脱节。有的乳企限收生鲜乳,单方面决定收购价格,由此产生的农企纠纷增多。企业拖欠农民奶款的现象很多,2009年第一季度宁夏全区乳制品企业拖欠奶农奶款达1.8亿元,拖欠期达5个月。别外,进口奶粉冲击严重影响我国奶牛生产。企业进口大量国外奶粉调节生鲜乳质量指标,例如对蛋白质含量低的生鲜乳通过添加奶粉来提高乳蛋白含量。正是依靠进口奶粉,某些乳企才有了不重视牛奶质量安全,与奶农讨价还价的筹码,也丧失了从源头提高我国原料奶质量安全的机遇,造成奶业发展不稳定,原料奶质量得不到保证。 消费者对牛奶品质的认知误区,也导致了企业不重视牛奶质量提升。王加启指出,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方面的认知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说有的人认为特别香的牛奶才是高品质的牛奶,这样就使得一些乳企往牛奶中加入增香剂。同时一些消费者喜欢喝UHT奶,不喜欢巴氏奶,事实上巴氏奶具有更新鲜、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在发达国家巴氏奶在液态奶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了90%,而我国的比例仅为30%左右,限制了高品质牛奶的消费。另外,我国乳品组织不协调,质量监管制度不健全,重终端轻源头。第三方检测刚刚兴起,仍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机构定位不清,检测可信度有待商讨,收费标准混乱。 牛奶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建议 王加启认为,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奶业提高牛奶质量安全的必由之路。规模化是基础,只有推行奶牛养殖规模化,才能广泛运用先进技术。集约化是核心,其本质就是在规模化的基础上,集成各项先进实用技术,开展集约化经营。标准化则是关键,通过标准化生产,把集成的科学技术落在实处。实施规模化养殖,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奶牛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提高养殖水平,促进牛奶质量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王加启表示,应创建牛奶质量安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在未来5年,通过基础攻关研究和调查分析,揭示我国目前牛奶质量安全低下的原因,在原料奶质量安全方面攻克几项关键技术,建立牛奶乳蛋白和乳脂肪形成及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具有典型特点的示范基地等等。同时加快牛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要使牛奶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样才能有法可诊。加快奶制品药物残留、动植物疫病以及有害有毒物质限量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程,加快奶制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并完善配套,还要尽量统一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对于原料奶第三方检测体系,保障牛奶质量安全方面。王加启说,从产业规模或者是质量安全形势考虑,实施原料奶第三方检测将产生多方面的作用。第三方检测能为奶农和乳制品企业提供公正的交易平台,与按质论价价格体系相结合后,将有利地保障养殖与加工利益均衡,促进奶农主动提高原料奶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具有权威性,由政府授予检测和仲裁权,对乳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进行独立而权威的检验检测。第三方检测需要在每次收奶时施行现场操作或者取样,并将测定结果尽可能的当场反馈给奶农或者是奶站。应具有统一的组织结构,独立的工作人员,固定的经费来源和必要的设备及运输工具。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制度,确定常规检测项目和定期检测项目,统一测定方法,并在关键问题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以便乳品企业和奶农达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