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R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MR网 门户 牧场管理 畜牧信息 查看内容

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2010-7-28 23: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139|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国内外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包括计算机普及状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即管理信息系统、农业推广系统、育种分析系统、牧场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总体说来,与其他行业相比,目 ...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得最为迅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21世纪,信息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作为畜牧工作者,在这种发展趋势面前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是积极参与、充分利用,还是消极观望、回避抵制?要明确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技术对于畜牧生产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在哪些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并为我们带来效益,以下将试图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国内外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应用的一般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个人计算机本身为主的,二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一般认为,计算机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应用水平上都要落后于其他领域。芬兰被认为是世界上在农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根据Ofversten等(1998)最近的调查,截止19987月,在芬兰的84000个拥有5公顷可耕地的农场中,将近50%的农场拥有个人计算机(PC),有20%的农场使用Internet,而在90年代初,只有大约10%的农场拥有PC。在美国,根据Ascough等(19991996年对美国大平原(Great Plains)地区(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以西的10个州)的随机抽样调查,大约有36%的农场拥有PC,有约11%的农场使用Internet。在日本,根据Shio1997)的报告,有大约50,000PC进入了农户家中,但日本全国有3,500,000个小型农场,因此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并不高。以上这些报道都是针对一般性农场的,但也反映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基本情况,一般说来,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普及程度要比在种植业中高一些,尤其是在奶牛场和猪场中。

  与不使用计算机的农场相比较,使用计算机的农场有如下一些特点(Ascough et al.1999):农场规模较大,农场主或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较低、管理农场的经历较短、受教育程度较高。而不使用计算机的主要原因则是认为没有必要和花费太高(Ascough et al.1999Gelb et al.1999),这与农场主或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农场规模有关,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农场主或管理人员往往认为使用计算机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显著的好处,尤其是对规模较小的农场来说,管理相对比较容易,而购买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和配件又是比较重的经济负担。其次的原因是感到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难度较大,这则与农场主或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及年龄有关。

  在我国,尚未有过对计算机在农业或畜牧业中应用情况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大多数的大中型牛场和猪场中都配备了PC,其中部分开始使用Internet,而小型畜牧场一般都还没有配备计算机。

二、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下面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信息的储存与管理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也是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MIS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并为管理决策提供需要的信息(Boehlje and Eidman, 1984)。在畜牧生产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50年代,美国的奶牛群改良协会(DHIA)就开始用大型计算机(Mainframe)进行奶牛生产记录管理,在70年代有了通过电话的数据自动查寻系统,到了80年代就有了基于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美国Raleigh奶牛数据处理中心(Dairy Record Processing Center at Raleigh, DRPC@Raleigh)的资料(Tomaszewski et al.2000),在参加美国DHIA的牛群中,从1982年到1996年,使用MIS的牛群比例由4%上升到12%,这些牛群所饲养的母牛数分别占全部牛群母牛数的12%33%,而在美国的Texas州,相应的比例是2%25%以及3%44%。在荷兰,在1992年就有将近40%的种猪场使用MIS,这些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数占全荷兰母猪总数的约75%Verstegen, et al., 1995)。

  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给畜牧生产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Tomaszewski et al. (1997) 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在奶牛场对MIS的投入所获得的回报是52%~205%Tomaszewski等(2000)对美国Texas州的调研进一步表明,使用MIS的牛群比不使用MIS的牛群母牛年平均产奶量高出281kg,利润高出3.5%,对MIS投入的回报是212%。对MIS的投入所获得的回报是220%~348%。在荷兰,使用MIS的猪场所获得的回报是220~348%Tomaszewski et al.1997)

  在我国近年来畜牧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主要在大中型猪场应用较为普遍,使用得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除了有国外的PIGWINhttp://www.farmpro.co.nz/)和PIGCHAMPhttp://www.pigchampinc.com/)外,国内自己研制的有GPShttp://www.gdswine.org// prodinfo/software/prod/main. htm),PIGMAPhttp://www.gdswine.org//prodinfo/software/prod/main.htm),金牧牧场管理软件(www.cau.edu.cn/dongke/),飞天工厂化养猪计算机管理系统(www.chinaswine.com/ftrj/ftcp.htm)等。对这些软件的应用效果目前尚无系统的调查研究,但多数猪场认为这些软件使他们的管理更科学,对生产是有益的。

  (二)农业推广服务系统

  农业推广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1)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市场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2)普及推广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3)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4)培训农业生产者以帮助他们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所有这些功能都与信息有关,因而信息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服务中是大有可为的。Jenson2000)提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系统模式,在这个系统中,一个由国家级的研究或咨询机构构建并维护的网络服务器不断地发布最新的关于植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如病虫害警报,天气预报等),农民可通过Internet在家中直接获取这些信息,也可通过地方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获取。这个模式虽然是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出的,但可看成是基于网络的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基本模式。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由网络提供信息的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由地方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提供信息的方式。由网络提供信息的优点在于,其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而且这些信息都经过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筛选和整理,更加科学和可靠。而地方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长处在于,他们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提供信息和指导意见。因而两种类型的农业推广服务都是需要的,关键是如何将他们很好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地方农业推广技术人员也可建立自己的区域性网络服务系统,并与国家级的网络服务系统相结合,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服务(Thysen, 2000)。

  基于Internet的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欧洲和北美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波兰(Kleps and Absher, 1997),其农业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了市场信息库,其中包括不同地区农业物资的价格,不同地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商品交易市场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的价格,农民和企业的产品零售报价,可提供贷款的银行及其贷款利率,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厂商(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地址,等等。这些信息不仅为农民所利用,大型企业和银行也利用它们帮助决策。在罗马尼亚(Kleps and Absher, 1997),国家农业和粮食部与英国农业推广署合作,建立了农业推广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监督和评价全国各地的农业推广活动,并制订未来的工作计划。为了对Internet对于农业推广的作用作出准确评价,来自意大利、英国、荷兰、等18个国家的23位名科学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举行了一次专门的研讨会(Gelb and Bonati, 1999)。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农业推广中使用Internet的益处在于: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可提供新的类型的信息,可以随时获取信息,可同时获得多个不同来源的信息,容易进行信息和意见交流并进行讨论,使同行间以及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更加容易,容易获得最新的相关信息(如市场、天气、新闻、产品、国家政策和法规、专家建议等方面的信息)。而影响Internet在农业推广中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农民的上网的难易程度,网上发布的信息与农民的需求的吻合程度,是否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实在的效益,是否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所发布的信息是否容易理解并便于应用,界面设计和信息查寻是否简洁和便于操作,是否有人对所发布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负责,信息是否及时更新,等等。

  农业推广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使得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得到真正应用的比例很低。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利用电视、广播、录象等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但在利用Internet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还几乎是空白,主要原因是除了一些大中型的畜牧场外,我国的广大农村的Internet普及率还相当低。

  (三)育种分析系统

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计算,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功能使得许多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

这对于畜牧业,尤其是家畜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家畜育种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广泛应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二是全面应用计算机技术。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对新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和最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例如在北美和一些欧洲国家,种畜的遗传评定是地区性的乃至全国性的,也就是说,要将全地区乃至全国的数据收集在一起,统一进行遗传评定,其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例如在德国,奶牛的全国遗传评定由家畜联合信息系统(Vereinigte Informationssysteme Tierhaltung, VIT)操办(VIT2000),每年要进行4次全国统一的奶牛遗传评定,在200011月的最近的一次遗传评定中,使用测定日模型共对1100万余头牛进行了评定,使用了850万余头母牛的产奶性能记录,每头牛取3个胎次的每个测定日的记录,共有13977万个测定记录,在每个测定记录中又包含了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此外还有体型性状和系谱的记录,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进行分析没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在加拿大,全国的种猪联合遗传评定由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anadian Center for Swine Improvement, CCSI)负责,CCSI拥有一个含有全国1800万头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记录的国家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于参加全国猪联合育种的各猪场的场内测定数据和各地区的中心测定站的测定数据,每年有10万多头种猪参加测定。中心同时还收集商品猪场的数据,以检验遗传改良对商品猪的生产性能改进效果。每个月,要将新的测定数据加入数据库,并同时进行遗传评定,而后将评定结果传送给地区中心和有关农户。

  在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畜牧信息处理中心。在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建立了地方性的奶牛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本地区的奶牛遗传评定。在大部分国家级的种猪场和其他一些较大型的种猪场已有了供场内遗传评定的计算机软件(如GBSMTEBV等)。

  (四)牧场管理系统

  牧场管理有三个重要方面,一是要经常针对各种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二是要为所饲养的家畜提供良好的条件(营养、环境、卫生等),使它们能够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三是保证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三个方面信息技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牧场管理人员经常要在不确定性下(或者说在冒一定风险下)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作出决策,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2)由于缺乏专业知识,3)由于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并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使所作出正确决策的概率达到最大(风险最小)。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人的大脑和经验是不够的,而计算机则以它特有的信息(包括知识)存储能力和计算分析能力,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帮助。管理人员不仅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及时、全面和详细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还可利用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如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或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为其决策提供参考性意见。一个专家系统汇集了在某一个及其相关的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们的试验和实践经验,根据可利用的信息,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诊断和处方。目前国外已开发了很多供畜牧场用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其中有些是用于一般性的畜牧场管理的,如用于集约化猪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CRIRO, 1997),有些是比较专门化的系统,如用于猪场母猪繁殖管理的专家系统(Pomar et al., 1994; Wongnarkpet et al., 1994),用于猪呼吸病诊断的专家系统(St?rk, 1998),用于母猪群更新的专家系统(Huirne et al., 1991),用于猪场健康管理的专家系统(Morrison and Morris, 1985; Gipp et al., 1990; Vos et al., 1990; Enting et al., 2000),用于控制药物和杀虫剂残留和环境污染的决策支持系统(FARAD, 1998), 用于母牛更新的决策支持系统(AREC, 1999),等等。

  现代信息技术也可用于改善和控制家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例如将传感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用于对家畜的个体识别(Rossing, 1999),从而可对个体的活动随时进行监控,这尤其对于放牧家畜来说更具有价值。将这种个体识别系统与其他信息技术结合,可产生自动体重记录系统,自动产奶量记录系统,自动产蛋记录系统,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在群饲条件下),等等,这些自动记录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负担,也使得对家畜的生产性能测定更精确,而这些精确的数据有助于管理人员改进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在奶牛场中,母牛发情诊断准确性偏低是影响牛场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Esslmont and Peeler, 1993),研究表明,母牛活动增多、牛奶温度升高、产奶量和采食量下降等与发情反应有关(Schlònsen et al., 1987),如果我们对每头牛每天在这些方面的变化进行准确记录(利用自动记录系统),必将提高母牛发情诊断的准确性,根据De Mol等(1997)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可使发情诊断准确率由50-60%提高到90%左右。再如泌乳牛每天的营养需要除了与其体重、当前所处状态有关,还与其每天的产奶量有关(Svennersten et al., 1997),因而可设计自动个体给料控制系统,根据这些信息精确地控制每头牛每天的精料喂给量,既保证每头牛的营养需要,又不至造成浪费。根据Asseldonk等(1999)的研究,在荷兰,将发情诊断准确性由50%提高到90%可使牛场的利润增加8%,利用个体给料控制系统可使提高利润4.8%。此外,信息技术在饲料配方制定,家畜胴体组成活体测定,畜舍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监控、人事管理、帐目管理等方面都正在或将要发挥重要作用。

  用于畜牧场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在个别牛场(如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已有了自动奶量记录系统,在一些猪性能测定中心(如北京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有了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制了蛋鸡无纸记录系统并在一些鸡场使用。

  (五)网络系统

  虽然在上述的各个系统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网络的应用,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日益重要性,这里还是再单独地说一说网络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网络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邮件、电话、传真等)相比,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特点是:1)速度快,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发送信息,3)信息的种类多样,文字、声音、图象、影象等各种类型的信息都可通过互联网传递,4)经济实惠。在资源共享方面,凡加入互联网的用户都可共享网络中的公用资源,包括数据库资源、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它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个数据库,多个用户同时对同一文件进行操作,同时利用同一硬件资源。由这两个基本功能出发,可发掘出网络在畜牧生产中的许多用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张勤,2000):1)传播和获取信息,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为人们迅速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创造了最优越的的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企业、机构及个人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进行,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信息网。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有了很多专门化的信息网站,如畜牧兽医信息网(http://www.cav.net.cn/),中国种猪信息网(http://www.chinaswine.com/),中国奶业牛信息网(http://www.chinadairyindustry.com/),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http://www.chinafeed.org/),中国牧业网(http://www.china-ah.com/),广东养猪信息网(http://www.gdswine.org/)等。2)广告宣传,通过网络,企业不仅可以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全面详尽的宣传,而且可以对企业本身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信息量和经费的限制,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其他任何广告宣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国外的一些大型畜牧企业和行业协会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我国的一些畜牧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如北京养猪育种中心(http://www.cbbsc.com/),广东中山白石猪场(http://www.zsbsp.com.cn/)等都有了自己的网站。3)企业管理,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4)联合育种,联合育种是现代家畜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其核心是进行种畜的跨场、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联合遗传评估,从而实现种畜(尤其是种公畜)的跨场选择和使用,实现优秀遗传资源的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种畜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和遗传评估结果的及时可靠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而互联网则为这种数据的传递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北美和欧洲联合育种(主要是牛和猪)比较普及的国家,都已普遍采用网络来进行数据传递,各农场(户)可直接在网上获得种畜的遗传信息并进行选种。5)网络经济,网络与经济相结合,就产生了网络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网络经济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可通过网络直接联系,消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附加成本,此外它还使企业能够扩展市场范围,与客户良好沟通,从而可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调节产品结构,为用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消费者则可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三、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种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要少得多,但这并不意味信息技术对于畜牧生产的益处不大。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Ascough et al.1999)和Gelb et al.1999)的调查显示,农场不使用计算机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没有必要和花费太高,但他们的调查也同时显示在那些不使用计算机的农场中,有相当比例的农场计划在未来的几年中购买计算机。事实上,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发展速度较过去的已有了很大提高,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其发展速度还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因为第一,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及其配件的价格以及使用网络的费用会进一步不断降低;第二,各种适用于畜牧场的应用软件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更加完善和实用,这将大大增加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第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畜牧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发展趋势的影响;第四,社会的发展对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只减不增的条件下,要想满足社会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第五,畜牧业本身的发展趋势是牧场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仅仅凭经验已是远远不够了,畜牧场正面临着由基于经验的生产系统到基于信息和科技的生产系统的转变,这无疑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未来的的若干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以网络技术为中心,一方面是网络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各个领域渗透,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是网络技术本身会有更快的发展,它将使网络的信息传送速度更快,上网更加容易。目前,由于网络传送速度的限制,网上的信息资料还以文字和图象为主,很少有声音和影象资料。随着网络传送速度的提高,网上的声音和影象(录象)信息资料也会越来越多,这将大大提高网络的应用价值,也使人们更乐于接受网络技术,这对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推广来说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发展趋势是计算机本身,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例如个人计算机自80年代初问世到现在,其主流机型已由经历了由IBM-XTIBM-ATInter-80286, 80386, 80486, 奔腾-I,奔腾-II,到奔腾-III的变化,目前奔腾-IV也已问世,每一次更新都使得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运算速度和储存量)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就目前的计算机功能来说,对于大多数畜牧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了,但随着网络上的声音和影象信息越来越多,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储存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更新型的计算机也会有用武之地的。尤其对于畜牧科研机构、畜牧信息处理中心、网络中心来说,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永远是他们的需求。

  与网络和计算机发展的同时,传感器和微芯片技术的发展也将畜牧业带来很大的益处。如前所述,利用这些技术,可使牧场管理更科学,更精确,并能有效提高牧场的效益。目前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很少(尤其在我国),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成本太高。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成本会不断降低,它们在畜牧领域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不仅如此,可以想象的是,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将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牧场的管理自动化。将这些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对牧场的远程监控。

  与以上这些发展相应的还有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发展,没有配套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系统软件方面,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目前基本上是WINDOWS95982000NT)一统天下,然而近年来LINUX的发展势头很旺,但它取代WINDOWS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对于以大型计算为主的用户(如家畜遗传评定中心)来说,LINUX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应用软件方面,除了一般性的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图象处理、数据库、网络管理等,它们主要由一些大型软件公司研究开发,对于畜牧业来说,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应用软件,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遗传评定系统、疾病诊断系统、饲料配方系统等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对用于个人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遗传评定系统、饲料配方系统等已经有了多年的研究和使用,有了比较成熟的软件(如PIGWINPIGCHAMPGBS等),当然这些软件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之能够在网络上运行。决策支持系统、疾病诊断系统等目前还比较薄弱,虽然国外也研制出一些这方面的软件,但被牧场管理者普遍接受的还很少,因而在这方面还需要花大力气深入研究。

四、对我国今后发展的建议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有较大差距。虽然还不能认为这是我国畜牧生产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作用的不断增大,如果我们不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它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畜牧生产水平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 要尽快建立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网络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是要有一个负责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中心,要使各省、市(地)、县、乡的农业推广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网络获得中心发布的信息,并能与之进行交流。

  2 要尽快建立主要为育种服务的信息处理中心,主要负责种畜的全国性的联合遗传评定和遗传参数估计。我国的奶牛联合育种3有多年的历史(虽然规模不大且不规范),猪的联合育种工作也已起步,因此当务之急首先要建立奶牛和猪的信息处理中心,而后逐步建立肉牛和羊的信息处理中心。

  3 我国的畜牧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应用软件,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研究人员和软件研究人员研制开发适用于我国畜牧场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4 畜牧工作者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匮乏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高、中等农业院校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对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及畜牧场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5 现有的和不断涌现的与畜牧行业有关的信息网站要努力提高水平,加大信息量和可靠程度,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这些网站的管理,使之规范化。

参考文献

AREC, 1999, Cow cull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http://ag.arizona.edu/AREC/cull/culling.html

Ascough, J.C. et al. 1999, Computer use in agriculture: an analysis of Great Plains producers. Comp. Elec. Agri. 23: 189-204

Asseldonk, M.A.P.M., Jalvingh, A.W., Huirne, R.B.M., and Dijkhuizen, A.A. 1999,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from changes in management v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on Dutch dairy farms: a simulation study. Livest. Prod. Sci. 60:33-44

Boehlje, M.D. and V.R. Eidman 1984, Farm Management. Wiley, New York.

CRIRO, 1997, AUSPIG – A computer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http://www.prospect.anprod.au/research/dsl/auspig.htm

De Mol, R.M., Kroeze, G.H., Achten, J.M.F.H., Maatje, K., and Rossing, W. 1997, Results of a multivariate approach to automated oestrus and mastitis detection. Livest. Prod. Sci. 48:219-227

Enting, J. et al. 2000, Zovex, a knowledge-integrated computer systemto support health management on pig farms. Comp. Elec. Agri. 26:13-35

Esslemont, R.J. and Peeler, E.J. 1993, The scope for raising margins in dairy herds by improving fertility and health. Brit. Vet. J. 149:537-547

FARAD, 1998, Food Animal Residue Avoidance Databank. http://www.farad.org

Gelb, E. and Bonati, G. 1999, Evaluating internet for extension in agriculture. EFITA papers No.3, http://http://www.efita.org/

Gelb, E., Schiefer, G., Parker, C., and Rosskopf, K. 1999, Why is IT adoption rate by farmer so slow? EFITA papers No 4, http://http://www.efita.org/

Gipp, W.F., Hanson, J.E. and Moody, W.J., 1990, An expert system based on computer aid for evaluation swine health. Proc. ASAS 41:189-190

Huirne, R.B.M., Dijkhuizen, A.A., Pijpers, A., Verheijden, J.H.M., and van Gulick, P., 1991, An economic expert system on the personal computer to support sow replacement. Prev. Vet. Med. 11:79-93

Jensen, A.L. et al. 2000, Pl@nteInfo – a web-based system for personalized decision support in crop management. Comp. Elec. Agri. 25:271-273

Kleps, C. and Absher, C. 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used in extension services of som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USA. Proc. 1st Euro. Con. Info. Tech. Agri., Copenhagen, 15-18 June, 1997

Morrison, R.B. and Morris, R.S. 1985, RESPITE – a computer-aided guide to the prevalence of pneumonia in pig herds. Vet. Rec. 117:268-271

fversten, J., P. Haavisto and E. Ramstadius 1998, Internet for agricultural in Finland. EFITA papers No.1, http://http://www.efita.org/.

Pomar, J., Estany, J., Babot, D., Alfonso, L., Reixach, J., and Norguera, J.L., 1994, GTEP-X: an integrated expert system diagnostic aid for pig herds. Proc. Satellite Symposium on Pi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Sept. 12, 1992, Madrid, pp.173-181

Rossing, W. (ed) 1999, Electronic animal identification. Comp. Elec. Agri. (Special Issue), 24, 118p

Shio, K. 1997,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Japanese agriculture. Proc. 1st Euro. Con. Info. Tech. Agri., Copenhagen, 15-18 June, 1997

St?rk, K.D.C., 1998, RestiMATE – the design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diagnosing and managing respiratory disease on pig farms. In: System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igs, Ph..D. thesis, Massey University, New Zealand, pp. 131-148

Svennersten-Sjaunja, K., Sjaunja, L.-O., Bertilsson, J., and Wiktorsson, H. 1997, Use of regular milking records versus daily records for nutrition and other kinds of management. Livest. Prod. Sci. 48:167-174

Thysen, I. 2000, Agriculture in Information society. J. Agric. Engng. Res. 76: 297-303

Tomaszewski, M.A. et al. 2000,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mpact on dairy production for selected herds in Texas. Comp. Elec. Agri. 26: 1-11

Tomaszewski, M.A. et al. 1997A method to qulify effects attributable 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livestock farming. Proc. 1st Euro. Con. Info. Tech. Agri., Copenhagen, 15-18 June, 1997

Verstegen, Jos A.A.M. et al. 1995, Quantifying economic benefits of sow-her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using panel data. Amer. J. Agri. Econ. 77: 387-396

Vos, M.L., Schreinemakers, J.F., Br?e, D.S., and Verheijden, J.H.M., 1990, TEP – the electronic pig: a prototype of a knowledge-based computer system for swine herd health. Prev. Vet. Med. 9:95-106

VIT, 2000, Zuchtwertschaetzung, Nov., 2000http://http://www.vit.de/

Wongnarkpet, S., Morris, R.S., Stern, M.W., and Pfeiffer, D.U., 1994, PIGFIX – a pig fertility investigation expert system. Kenja Vet. 18:454-456

张勤,2000,互联网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http://www.chinaswine.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德铭斯基 ( draminski )

TMR Inc. ( 京ICP备11012643号 )

GMT+8, 2023-9-24 05:49 , Processed in 0.0269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