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蔓延传递、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消费预期需求不旺、动物疫情不断发生等诸多因素影响,畜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一是各类畜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牛奶价格每千克2.2元,同比下降45%;猪肉价格每千克22元,同比下降21%;鸡蛋价格每千克6.10元,基本持平;牛羊肉价格分别为每千克28元和36元,同比上涨10%左右。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每千克1.40元,同比下降12%。二是畜禽养殖效益同比总体下滑。除牛羊饲养效益比较稳定以外,生猪效益1头在100元左右,部分规模小、管理差的出现亏损;奶牛饲养效益在3000元左右,没有加入小区或合作社的散养户出现卖奶难及亏损现象;受玉米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下降的拉动,蛋鸡养殖略有赢利,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测算,养殖户平均每出售1千克鸡蛋,赢利约0.5元;肉鸡、蛋鸭、肉鸭效益也分别在每只1元、5元和1元左右,同比分别下降50%左右,没有订单的散养户出现亏损。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下一步畜牧业发展前景如何,在发展中又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困难要估计足 一般来说,畜牧业发展有三大风险,即市场供求风险、动物疫病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目前,畜牧业正面临这三重风险的压力。 市场供求风险。主要表现在需求减少,供应增加。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启动尚未见效;经近两年快速发展,畜禽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规模饲养比重显著提高,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饲养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不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一季度以来,尽管市场形势不好,但全国畜禽饲养规模仍是惯性增长,这一方面可以避免畜产品市场的大起大落,保证市场供应。但另一方面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必然使得竞争加剧,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强。 动物疫病风险。近年来,畜禽饲养在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向资源丰富、养殖基础好的地区集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逐渐减少或退出畜牧产业,畜牧业的区域化特色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养殖业的规模化比重增加、集中化程度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使得养殖业面临的疫病风险加大,一旦发生疫情造成的损失更大。同时,区域之间调运畜禽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疫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在交通方便,畜禽贩运范围更广,疫病防控难度加大。近年来,国内先后暴发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就充分证明这一点。这些疫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先后发生人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事件,严重威胁到畜牧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质量安全风险。近年来,畜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加工和农户养殖脱节,农户千方百计多挣钱,对畜产品质量无须承担责任;企业不愿建稳固的基地,哪里便宜哪里买。两者看似都有利,实则难免两败俱伤。一方面,养殖户难以获得稳定的效益,经常是效益好时规模快速膨胀,出现亏损时规模急剧萎缩,这也是导致多年来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企业难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无法实现对原料质量的控制,因此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所难免。而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件,对畜牧业的冲击不容忽视。 前景要看得清 对于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轻视,但也不要盲目恐慌,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全面分析,认清形势。 一是畜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广阔、前景看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奶消费必然会不断增加;我国畜产品以内销为主,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国家正在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必将发挥作用,一旦内需全面启动,畜产品需求市场仍将看好。 二是畜牧业发展必须适应需求,尽快提档升级。前景看得清,除了坚定信心以外,还要看清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正面临提档升级的需求,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已经是大势所趋。可以说,即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进行提档升级、重新洗牌也是必然的趋势。随着畜牧产业的提升,以往千家万户饲养、低档次产品、低水平重复发展、低档次管理、低效益产出的现象将大大减少。因此,在积极应对暂时困难的同时,要积极练好内功,提升品质,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措施要抓得实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除了要正确分析形势,研究发展方向,坚定发展信心外,更重要的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谋划,积极应对,全力提升畜牧业的品质,促进畜牧业实现科学、和谐、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在当前标准提高、投入增加、利润降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单纯的小规模发展畜牧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节,实行单打独斗已经难以生存。这就需要养殖户、加工企业、畜牧投入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融入到一个大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既做精做细某个产业环节,又与大市场相对接,增强稳定性,降低风险,保证收益。实施畜牧产业化经营关键有两点:一是抓好龙头、基地和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密切联结关系,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做好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大,尽可能地将饲料、兽药、良种、技术推广、养殖、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将邻近地区内的相同产业经营联合起来,形成跨区域、跨行业、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体,进而将其打造成发展畜牧规模化、标准化,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平台,成为畜牧业发展的航母。 二是抓好示范区建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畜产品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吃饱向吃好转变,畜牧业进入有品质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提升畜牧业品质不宜全面部署,广泛动员,应积极发现和培育发展品质畜牧业的典型,做到有章可循、有形可依。因此,应每年着重挑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养殖场(区),作为发展品质畜牧业的典型进行重点帮扶,并制定明确的目标要求、详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的保障措施。这样,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力争在这些示范场(区)的带动下,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抓好生产方式转变。抓好生产方式转变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推广自然养猪法。实践证明,自然养猪法是集节能、节料、省工、卫生、防病、环保于一身的生态养猪法,可有效促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大力发展,有条件、有基础、有市场,十分可行。二是发展食草家畜。抓住牛羊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市场前景持续看好的机遇,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和肉羊等食草家畜。特别是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把发展牛羊养殖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加大秸秆青贮、压块、揉丝等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秸秆的科学利用率。三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力提高人员素质,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使其肩负起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等服务任务;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形成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提高制种供种能力和畜禽良种化水平;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及时引进畜牧业新成果、新技术;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快技术推广,努力提高畜牧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四是引导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影响到畜产品质量。对此,应当高度重视,提前入手,通过积极探索实施生态养殖、循环种养和绿色能源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养殖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这不仅是畜牧业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实现环境整洁优美的必然选择。 四是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搞好疫病防控。首先是重视。发展越快,风险越大,一旦出现疫情,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其次是完善防控体系。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干事,防疫、检疫、监督等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再其次是保障经费。除了疫苗购置经费外,办公经费、误工补贴等费用也要给予保障。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加强对饲料、兽药、奶站、畜产品运销的监管力度,严防生产、销售、使用违禁药物和贩卖病死畜禽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
GMT+8, 2023-6-6 03:42 , Processed in 0.0244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