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风险控制主要内容: 首先要了解可能发生的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 通过评估确定这些因子的风险程度; 以科学的设计和管理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一步:了解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风险 1、影响了解风险因子的因素 不重视认识风险是风险最大根源。经验和知识对了解风险启着重要作用,直接的经验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来自学习。理论知识对认识了解风险具有指导性作用。 2、风险可能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同一个因子在不同奶牛场风险程度可能不一样,同一个奶牛场在不同时间风险程度可能不一样。 3、常见的误区是不从风险评估角度着眼 4、应该树立的观念 疫病随时可能发生,预防比发生后处理更经济,免财经投入过少,在明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预防控制。 5、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遍布全世界 奶牛场传染性因子不可能完全消除,动物生存的环境存在多种传染性因子。 国际兽医局(0IE)《动物卫生法典》中牛的重大疫病包括: 1、结核病;2、布氏杆菌病;3、口蹄疫;4、炭疽;5、狂犬病;6、牛海绵状脑病;7、牛病毒性腹泻;8、牛传染性鼻气管炎;9、牛巴贝斯虫病;10牛无浆体病;11、牛恶性卡他热;12、流行性牛白血病;13、牛传染性胸膜肺炎;14牛出血性败血病;15、牛生殖道弯杆菌病;16、疙瘩皮肤病;17、毛滴虫病;18、锥虫病;19、泰勒氏虫病等。 我国牛的重大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按照疫病危害程度,将动物疫病分为一、二、三类。 一类牛传染病4种:口蹄疫、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牛海绵状脑病; 二类牛传染病17种:伪狂犬病、狂犬病、炭疽、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结核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三类牛传染病包括:黑腿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等。 6、奶牛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风险 新发传染病 可以是世界范围内未发现过的,也可以是某地区以前未发生过的危害严重的疫病。新发传染病,传播迅速,在较大范围导致动物很高的发病率或(和)死亡率。或(和)具有明显的人畜共患病特征。 再发传染病 指以前未发生过的危害严重的疫病。可以是世界范围内、也可以是某地区曾经控制或危害降低了的疫病。又出现新的严重传播危害。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风险 2005年 禽流感H5N1扩散到欧洲、非洲。 中国爆发猪链球菌病。 2004年 禽流感在亚洲爆发。 2003年 SARS病毒在中国肆虐。 猴痘病毒在美国流行。 1999年 美国发现西尼罗河病毒。 1998年 Nipah病毒在马来西亚感染猪和人。 1997年 香港发生首例人禽流感 1996 在英国发现人的新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 1993年 美国发现汉坦(Hanta)病毒。 1986年 英国发现首例疯牛病。 1983年 美国发现艾滋病病毒(HIV) 。 1982年 美国首次发现大肠杆菌O157引起的食物中毒。 莱姆病的病原体在美国被分离出。 7、一些人畜共患病原具有高度风险性 与动物接触的畜牧业生产者需要进行有关防控知识培训,必要是应进行免疫预防。特殊人群要特殊对待,免疫缺陷的病人更容易受到人畜共患病侵害(化疗、糖尿病) 主要奶牛人畜共患病 疯牛病、牛结核病、牛布鲁氏病、牛隐孢子虫病、牛新孢子虫病、牛球虫病。 8、奶牛与产品的贸易带来的传染性生物因子传播风险 贸易有利生物危害因子的传播 人工导致传染病患病动物及携带传染性生物因子产品的转移 牛和动物产品的引进,患病动物不一定有症状;易感动物的出现。 9、奶牛场重点了解的风险信息 A、了解引进奶牛的风险 引进奶牛地的疫病状况:流行什么疫病;是否有本地未出现过的疫病 免疫、检疫等情况:免疫、检疫(包括监测等防控措施)的计划与档案; 管理、资质等情况:管理水平、外界评定(权威机构)等情况。 运输过程的风险:是否经过疫区,可能的隔离程度。… B、了解其它动物进入奶牛场的风险 避免饲养宠物及其它家畜等动物,宠物、家畜等可能带有共患病,如布病、结核。 防止野生动物进入,有些疫病具有自然疫源性,如炭疽。 了解媒介动物,如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 C、奶牛场进入人员的风险了解 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与平时监测,定期卫生检查,重点在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了解平时携带传染因子可能性。如自家是否饲养动物,动物健康状况,与奶牛场外动物或产品接触情况等。 限制外来人员的进入,尤其是与动物有频繁接触的人员。 人员进入的防护:对奶牛场环境的保护,对人员的防护。 D、了解物品进入奶牛场的风险 饲料:产地的疫病流行情况 车辆:消毒 E、周围环境风险了解 疫病流行情况:针对流行采取免疫措施;针对性的消毒;针对性的防护隔离。 第二步 评估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风险 一、认识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奶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儿? 1、奶牛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其中奶牛业占畜牧业的50以上。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25%以上。 虽然我国奶牛业只占畜牧业产值的10% ,但在不断发展。 中国奶牛业还在不断增长 2、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我国,一头养殖奶牛,其形成的产业链可以提供1.2个就业岗位。2006年,我国约有奶牛1300万头,意味着提供了1560万个就业岗位。 3、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作用 我国奶牛养殖当前主要发展地在农村,大部分的奶牛由农民饲养。 二、风险评估对象 引进动物、动物产品、动物遗传物质 饲料,特别是动物源性饲料 生物制品和动物病理材料存在危害因素的。 根据需要,对输出地的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进行评估。 三、风险评估过程 传入评估:评价风险传入的可能性 发生评估:评价引进动物等发生疫病的可能性 后果评估: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风险预测:根据上述评估,进行综合分析,获得风险预测结果。 传入评估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易感因素:如动物种类、年龄、品种等。 病原因素:病原流行种类,严重程度等。 对方的管理因素:免疫、检疫、监测、处理、卫生等管理技术、措施、规划…; (二)对方管理因素 对疫病控制的政策 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要求 危害因素的监控计划和区域化措施 (三)商品因素 如引进数量,减少污染的措施,加工过程的影响,贮藏和运输的影响。 发生评估应当考虑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如易感动物、病原性质等; (二)国家因素:如传播媒介,人和动物数量,文化和习俗,地理、气候和环境特征; (三)商品因素:如进境商品种类、数量和用途,生产加工方式,废弃物的处理。 后果评估应当考虑的因素: (一)直接后果:如动物感染、发病和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等; (二)间接后果:如危害因素监测和控制费用,补偿费用,潜在的贸易损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险预测 对传入评估、发生评估和后果评估的内容综合分析。作出风险预测。 第三步 管理奶牛场传染性生物因子风险 风险了解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与奶牛场适当保护水平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 制定风险管理措施,要注意有效性和可行性。 风险管理: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风险管理的基本形式: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保留 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可以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 出现以下情况,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1)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出现风险无能力承担该或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2)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 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契约和保险。 (1)契约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如公司加养殖场的模式。 通过参加契约组织,有组织共同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如参加行业协会等。 (2)保险转移。 保险是国外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3)其它形式转移。如财政补贴等。 风险保留:即风险自负。一般来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应有能力承担,否则应考虑其它方式以减低风险程度。 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 (1)无计划自留。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做出资金安排。一般来说,无资金保留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如果实际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2)有计划自我保险。 指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 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风险管理程序 首先进行可行性评价,制定精细的管理规划,区别先后、考虑难易程度、考虑经济效益、特殊情况。 管理规划实施的反馈,直接挑战、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持续性解决问题 获取建议,建议非常有赖于经验和知识。 风险管理常规内容 严格的隔离措施:牛场范围、围栏、门卫要严格把关;限制动物间的接触;相邻动物、野生动物(包括鸟类)、流浪猫、狗。。。 有效的动物卫生制度:环境、用具、饲料、人员等卫生规定。为人员、车辆制定生物安全规定;非传染性病、死动物处理;新生动物卫生管理尤其重要。 动物标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健康信息、处理要求在牛场中的位置、档案,每头动物要有健康记录 犊牛要在出生后6小时内摄取足够的初乳 防止与大牛和污染环境接触 员工培训:发现和报告患病动物,每天检查动物健康状况,及时清理器械、用具、服装 立即隔离病畜,隔绝空气流通,避免与其它动物接触 风险管理重点 传染源管理:确定要避免哪些传染源进入奶牛场,认真实施风险评估,以达到避免引进不可接受传染源的危险 传播途径管理:需要了解所有的传播途径,了解不同感染途径= 获得控制,以便为家畜养殖制定出使疫病风险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针对经过评估的传染性因子,确认风险范围、对象,设计好管理方案,以使得感染的可能性最小化。 易感动物管理:新进动物检疫、免疫,包括新购买的,重新回归的要隔离检疫。根据评估选择使用疫苗免疫。兽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隔离、检疫、免疫方案,尤其要注意重大疫病。注意预防和检疫用疫苗、试剂的有效性,使用者要经过有关的培训,要制定免疫预防规划,制定年度或半年性规划,规划要针对实际情况。对非正常现象及时调查:神经症状, 猝死, 暴死… 迅速和恰当地处理病畜,淘汰和无害化处理。检验以了解病因。 传播途径:传染因子的扩散 动物 到 动物 动物 到 人 各种传播途径 气溶胶:传染因子附着在雾滴上,通过空气传播。气溶胶一般情况下不稳定,只能近距离传播,有效传播距离内有易感动物。 直接接触传播:环境中存在传染因子,开放的疮口, 粘膜,皮肤,血液,唾液, 面对面, 磨蹭,撕咬。传染因子的复制:饲养,母兽和子代。 污染物传播:污染非生命物质,刷子,针,携带传染因子到易感动物。交通工具,人类。 消化道传染:饲料, 水;粪便,尿,唾液,其它污染(反刍物),舔/咀嚼,污染环境 媒介传播:昆虫,从病畜获得病原传染给其它动物。跳蚤, 扁虱, 蚊子,苍蝇, 蟑螂。 人畜共患 环境污染 环境中病原:土壤中存活的病原, 器官组织,动物和人可从以下途径感染环境中病原:吸入,直接接触污染物,口入,媒介。 5.4 富硒巴氏奶的感官指标(表2) 6 富硒牛奶的市场前景 6.1 成本核算 以添加加拿大富硒酵母为例(硒含量达到2000μg/g),其添加量为125mg/g,以市场价格500元计算,成本仅比空白产品增加为62.5元/t,但产品的价值却远远超过增加的这部分成本。 6.2 销售途径 建议选择的销售通路先界定在社区订奶以及送奶到户。以便于掌握客户信息,更有利的针对老人及缺硒人群的市场进行推广。以满足目前市场对“小群体化”以及“个性化”产品的需要,或者叫细分市场的需要。 目前,国内乳品市场正高速发展,但产品的同质化状况严重,细分市场远没有形成,导致市场经常靠打价格战来抢客户群,其结果是一方面原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产品价格随着价格战越打越低;另一方面,细分市场的空缺导致同质化市场的逐渐萎缩。 现在各大乳品公司正日益关注新产品的开发,以此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而富硒牛奶的特殊性产品概念使得乳品公司借此概念推出的乳品新品有了置身于价格战之外的可能。并且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用量生产的富硒牛奶,能有效解决中国广大缺硒地区的众多缺硒人群的补硒问题,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