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奶业;苜蓿产业 一、我国奶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现状 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奶业有了长足进步。2007年,我国奶牛存栏1218.9万头,比1978年的47.5万头增长了24.7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持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2007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比1978年的97.1万吨增长了36.4倍,年递增率为13.3%,分别比肉、蛋高5.3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其中牛奶产量3525.2万吨,比1978年的88.3万吨增长了38.9倍,年递增率达到13.6%。奶牛单产水平有所提升。2007年我国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奶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奶业遭受了重大挫折。经过近一年的治理整顿,当前奶业生产有所恢复,由粗放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高质量奶源建设严重滞后等老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奶业任重道远。 2、存在问题 (1)奶牛单产低,原料奶品质安全水平差 我国奶牛单产低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遗传、营养、环境、疫病等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优质饲草(high quality forage)长期供应不足。优质饲草包括学术界通常所说的人工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而不包括作物秸秆,后者通常被认为是劣质饲草(low quality forage)。国内外许多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紫花苜蓿是奶牛养殖的优选优质饲草,在奶牛日粮干物质中的比例通常达到40%以上[2]。2008年,美国干草收获面积2446.0万公顷,产量1.48亿吨,其中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为960万公顷,紫花苜蓿和其它牧草干草分别为7094.4万吨和7701.1万吨。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245. 近些年,我国奶牛头数和牛奶总产量快速增加,但优质饲草总量不足,未能有效支撑奶业发展。以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5省区市)为例,2004-2007年华北地区牛奶产量占全国牛奶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2.0%、44.7%、46.4%和45.7%,同期该地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占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3%、23.7%、18.0%和21.6%。 我国原料奶的质量安全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原料奶的乳蛋白率常常达不到乳品企业的标准,使得不法分子添加三聚氰胺提高乳蛋白率牟利。另外原料奶的体细胞数、细菌总数较高以及抗生素残留问题也比较突出。 (2)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差 造成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差的因素有多方面:(1)饲草饲料价格提高。当前苜蓿干草、全株玉米青贮、天然羊草捆等饲草以及棉粕、豆粕等饲料的价格总体比前4-5年有明显提高,玉米价格总体稳定,但也有缓慢增加的趋势。(2)奶牛日粮配方不合理,精料多,优质饲草少,造成奶牛日粮成本高,单产低,营养代谢病多,兽医兽药费用增加。(3)部分牛场贪大求洋,牛舍赛过别墅,大量使用昂贵设备,而技术和管理水平又跟不上,导致固定资产比重过大,成为沉重负担。(4)规模牛场聘用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也在不断增加。(5)奶牛单产低。按当前各地奶价测算,舍饲泌乳牛年产6吨左右牛奶才能基本保持盈亏平衡,我国多数泌乳牛年单产不足5吨。(6)原料奶价格偏低。因原料奶质量普遍较差(乳蛋白率低,体细胞数和细菌总数高),乳品企业除给少量优质原料奶支付较高价格外,多数原料奶价格偏低。 当前提高奶牛养殖效益最可行有效的途径是继续提高原料奶单产和品质,并逐渐建立和完善原料奶优质优价机制,进一步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国人消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3)奶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 奶牛对日粮养分的转化效率虽然高于其它大多数畜禽,但仍有大量养分从粪尿中排出。例如奶牛将食入氮的25%~35%转化为乳氮,其余绝大多数随粪尿排泄掉[3]。除氮外,磷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大约养2头泌乳牛的牛奶产量才能相当于美国1头高产泌乳牛,这样在产奶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就多消耗1倍的饲草饲料,多产生1倍的粪污。 近年来,奶牛粪尿污染日益严重,不仅污染了土壤和空气,地下水也受到硝酸盐污染,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理论上,粪尿可处理为肥料,但需要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技术难度也比较大。所以根本的出路仍然是少养牛,养高产牛,提高养分转化效率,减少粪尿排放量和粪尿的养分浓度。 (4)奶业技术进步缓慢 虽然近些年启动了奶业重大科技专项等大大小小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些科研进展,如奶牛种公牛培育、转基因克隆牛、性控精液与胚胎移植、DHI测定、TMR、专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优质饲草品种培育、新兽药等方面。但在生产层面上,不仅单项技术研究不够深入,也缺乏技术组装配套与示范推广,广大奶农仍学不到先进适用技术,得不到优质廉价技术服务,有限的科技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饲草饲料和饲养方面为例,优质饲草品种仍很缺乏,奶牛专用饲料数量质量还不能满足需要,奶牛日粮结构仍基本采用“秸秆+高精料”,部分奶牛采用“全株玉米青贮+高精料”,只有极少数奶牛采用“苜蓿干草(或苜蓿青贮、燕麦干草、一年生黑麦草等)+全株玉米青贮+低精料”日粮结构或在混播人工草地(苜蓿+无芒雀麦、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等)放牧生产优质牛奶。奶牛日粮配方还基本上采用粗蛋白指标,很少考虑瘤胃降解蛋白(RDP)和过瘤胃蛋白(RUP)等指标,更达不到氨基酸平衡,给某些不法分子滥用尿素等非蛋白氮(NPN)留下了可乘之机。TMR虽然近几年比较热门,但只在饲喂工艺上有所改进,日粮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奶牛仍不能得到充足且平衡的养分。只有在日粮结构改善的基础上推广TMR,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二、我国奶业发展方向 (1)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提高单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的门槛太低,再加上过度宣传,使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入奶业,产能迅速膨胀,再加上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得奶业大起大落,时而养牛大热,全民养牛,不惜重金,不远万里大批引进洋奶牛,时而产能相对过剩,奶农倒奶杀牛,多方头疼。三聚氰胺事件后,淘汰落后产能已逐步提上议事日程,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的出台使人们认识到奶业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行业准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乳制品企业不能进入奶业[4]。养不好牛的奶农、低产奶牛也必将逐步退出奶业。奶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正所谓奶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是不断提高奶牛良种率、不断减少奶牛头数、适度提高奶牛场养殖规模、持续提高奶牛单产、到成熟阶段后稳定或小幅增加牛奶总产量。以美国为例,1960-2000年的40年中,美国的奶牛数量从1750万头下降到920万头。1920-2007年间,美国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从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牛奶产量分别为全国第1和第3位,2006年奶牛存栏数分别为301.56万头和224.49万头,均达到历史最高点,牛奶产量分别为869.16万吨和407.62万吨,全群单产仅分别为2.9吨和1.8吨,同期全国全群平均单产为2.3吨,河北成为全国奶牛养殖最粗放的地区,这也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经过痛苦的杀牛倒奶过程,2007年两地奶牛存栏数大幅下降,分别为251.23万头和145.81万头,不及2005年各自的存栏数,牛奶产量分别为909.84万吨和489.44万吨,有小幅增长,全群单产增幅明显,分别为3.6吨和3.4吨,同期全国奶牛存栏数也由2006年的1363.17万头下降为1225.9万头,全国全群平均单产为2.9吨。 我国当前已经出现因为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贫富分化严重等原因导致的乳品消费相对饱和的现象,以至于国产牛奶长期打折促销,卖个水价,而洋奶粉却高价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今后奶业发展应保持牛奶总产量稳定或小幅增长,奶牛头数稳定或小幅减少,单产稳步提高。假设泌乳奶牛头数在未来5年中减少10%,同时依靠推广苜蓿养牛等技术使泌乳母牛单产由 (2)稳步提高原料奶品质安全水平。 近一段时间,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某些乳品企业的广告纷纷宣扬优质牧草、优质奶源,表明乳品企业对牧场和牧草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好的理念、好的开始,但需要清醒认识到,能吃上牧草的奶牛在中国目前只是极少数。让中国的奶牛普遍吃上优质饲草,乳品企业必须将优质饲草生产作为奶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任重而道远。 依靠秸秆不能发展高品质奶业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使用苜蓿等优质饲草为奶牛提供廉价优质粗蛋白来源,同时使用适量玉米酒精糟及可溶物(DDGS)或啤酒糟或白酒糟作为RUP来源,保持RDP和RUP的平衡,即可满足奶牛蛋白质营养需要。这些植物性蛋白饲料比豆粕便宜很多,可以明显降低日粮成本,同时提高乳蛋白率。此外应杜绝在奶牛饲料中使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在奶牛饲料中合理使用国家认可的非蛋白氮,禁止使用未经国家认可和安全性评价的新非蛋白氮。 (3)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种养结合。 奶业与优质饲草协调发展是奶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奶牛场周边总是配置有大片的饲草地,一方面给奶牛提供充足饲草,另一方面消纳奶牛场产生的粪污,实现养分高效循环利用。国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给奶牛饲喂苜蓿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饲草有助于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5]。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以草换奶的技术路线无疑比当前以料换奶更经济、更环保[6]。 三、苜蓿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服务对象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对牛奶、牛羊肉等草食畜产品的需求就会明显增加。2008年,我国GDP总量为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按照人口数13.2465亿,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我国奶业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尽管奶业暂时处于低谷,但奶业的恢复仍将对苜蓿产业产生巨大拉动作用,2009年上半年美国进口苜蓿干草高价热销就是明证。以每头泌乳奶牛年需要2吨苜蓿干草计算,我国奶业每年需要优质苜蓿干草至少2000万吨。近期应抓好苜蓿产业与奶业的对接,远期应看到肉牛业和羊业对苜蓿的巨大需求。 苜蓿本身经济价值并不高,要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必须依赖草食畜禽尤其是奶牛的高效转化。没有畜牧业的拉动,苜蓿产业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相对饲料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大于150的特级苜蓿干草(粗蛋白含量大于19%,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40)在1984-1998年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平均拍卖价格仅为150美元,二级苜蓿干草(RFV 101-124,粗蛋白含量14-16%,中性洗涤纤维47-53%)的售价仅为108美元。加利福尼亚州1996-2000年特级苜蓿干草的售价为104-180美元。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美国种苜蓿与养奶牛必须紧密结合,只种苜蓿不养奶牛效益差,只养奶牛不种苜蓿效益也差,只有紧密结合,才有效益。我国也是一样,国产苜蓿干草质量基本上只能达到美国二级标准,甚至还要差一些,很难卖到一个好价钱。光种草卖草不养牛,农民怎么能有收益?尤其对于自己不养奶牛也拿不到稳定且价格较好的收购订单的农民,不能发动和鼓励他们盲目种草,前些年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 2、苜蓿加工业的定位 苜蓿加工业曾经一度时期被认为是独立产业,以出口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为主要目标,与国内畜牧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错误的。与饲料工业相比,苜蓿加工业运营难度更大,经营一个万吨级的苜蓿加工厂要比经营一个十万吨级的饲料厂要难得多,前者要发动千家万户农民种植苜蓿并保证较好收益,交易成本很高,收购来的原料质量千差万别,批量也小,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后者原料较为稳定,基本不与农民打交道,交易成本低。况且加工饲料比加工饲草效率高,满负荷生产一天就有成百上千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对苜蓿草产品要求质量高、批量大、货源稳定,我国苜蓿加工企业基本上达不到要求。 以北京为例,2001年因为粮价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一度发展苜蓿达到30万亩,但当时北京的奶牛,无论国营大场还是一般奶农,普遍认为苜蓿贵,给奶牛喂苜蓿不划算,结果导致质量很好的苜蓿干草在北京当地每吨仅卖800-1000元竟少人问津。以至于不得不开展苜蓿干草饲喂泌乳奶牛的试验来扭转人们对苜蓿养牛的认识[7]。后来,由于苜蓿与奶牛结合不紧密、粮食补贴等原因,北京的苜蓿种植面积到2009年仅剩6万亩。恰恰在此时,国内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苜蓿饲养奶牛的先进性和经济性,不惜重金进口美国苜蓿干草,价格一度达到2800元/吨。国产苜蓿加工企业因产品品质差、批量小、货源不稳定等原因再次错过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苜蓿加工业这些年不景气的原因主要在于自身定位失误,而不是粮食补贴,既没能成功出口,又没有及时紧盯国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草畜紧密结合转化增值,也没有实现就地高效转化,甘肃、宁夏产的少量草产品不能在本地转化,还要千里迢迢运到上海、广东去销售。这样就丢失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当前苜蓿加工业应紧密结合奶业需要,调整产业定位,主动从体制、机制、实用技术、生产与经营模式等方面融入奶业,成为奶业发展一个重要环节,积极提高苜蓿产品质量,保障苜蓿稳定供应,制定适中价格,赢得奶业对国产苜蓿的信心,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一片新天地。 3、苜蓿种植业的定位 当前最困扰苜蓿产业发展的还有苜蓿的种植问题,种在哪里是最关心的问题。苜蓿加工企业希望实现大面积联片种植,好管理,也便于机械化收获。但农户的土地又很分散,集中起来难度大、成本高。前几年,企业出资大面积承包土地、大量购买设备进行苜蓿种植加工的苜蓿加工企业基本上都失败了。拥有小面积土地的农户如果不养草食畜禽的话,一般不愿意种苜蓿,原因在于缺乏种植技术,也不知道销路在哪里,收益没有保障。 解决苜蓿种植问题,当前出路至少有两个,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国家进行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工程、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项目的建设成果,把种起来的苜蓿加工好,利用好,发展奶业等后续产业。另一方面,应与奶牛养殖小区、标准化奶牛场、家庭牧场建设结合起来,把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作为乳品企业奶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要舍得占用部分优质耕地生产优质饲草,满足奶牛对优质饲草需要。据有关新闻报道,伊利、蒙牛等乳企已开始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应进一步学习科学种草养牛,抓出实效。 参考文献 |
GMT+8, 2023-10-4 15:19 , Processed in 0.0329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