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食习惯和奶牛行为 Dado和Allen(1994)研究了拴系舍饲奶牛的采食习惯。他们对12头产奶量为22~45kg/d、处于泌乳第9周龄产奶牛的采食习惯进行了观察。6头产奶量最高的奶牛较6头产奶量最低的奶牛平均每日多产奶11kg,并且每日多采食干物质6 kg。两组牛的采食时间(平均300min/d)和采食次数(平均11次/d)没有明显差异,但高产牛群较低产牛群每餐采食干物质量更多(2.3kg对1.7kg)。高产牛群较低产牛群每日反刍次数少(13次/d对14.5次/d),但每个反刍阶段的反刍时间平均要长5min。 根据营养需要的不同对奶牛进行分群饲养可以减少群内奶牛间DMI的变异。图1-2表明了泌乳期间初产奶牛和经产奶牛总DMI和DM采食模式的差别。初产奶牛不能在泌乳早期达到DMI高峰,但它们一旦达到DMI高峰后通常比经产奶牛更能维持DMI的持久性。所以说,DMI的差异和牛群社会等级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初产奶牛和经产奶牛应该分群饲养。初产奶牛通常更为胆怯,而且最初在牛群中的社会等级地位低下,但随着更多的奶牛补充加入牛群,或随着老龄牛的淘汰离开,它们的社会地位会逐渐上升(Wierenga,1990)。Phelps和Drew(1992)报道,与老龄牛混合饲养相比,初产奶牛单独组群饲养305d泌乳期的产奶量增加了725kg。 奶牛采食行为经常受到其群内社会等级地位的影响。当牛群中存在竞争情况,如饲槽间距受到限制时,处于霸主地位的奶牛,通常是那些年龄较大的或体型较大的牛,与在竞争中处于较低社会等级地位的牛相比,它们趋于占有更多的采食时间(Albright,1993)。在牛群中处于社会支配地位的奶牛,不必是产奶量高的牛,它们趋于占据槽位,并能采食更多的饲料(Friend和Polan,1974)。与非竞争采食和充分接触饲料的情况相比,在采食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奶牛饲料采食量会略高,而且每日采食所用的时间也稍短(Olofsson,1999)。 Albright(1993)推荐,每头奶牛至少应有46cm槽距。Friend等(1977)利用年产奶量相当于7 700~10 000 kg的泌乳奶牛进行了泌乳早期不同槽距条件下(分别50cm、40cm、30cm、20cm和10cm)的产奶试验。结果表明,每头奶牛的料槽间距只有缩短到10cm时,它们在料槽上的平均采食时间(3.7h/d)才明显缩短(表1-2)。当每头牛的料槽间距只有20cm或10cm时,牛只的群内社会等级地位和采食时间的相关性增加。最适或关键的料槽间距参数不应该是一个常数,它决定于奶牛之间的竞争情况、一定饲喂间距内可容纳的牛只数量和24h内饲料的供应量等。 ![]() 在天然草地上放牧时,奶牛喜欢先将距地平面有一定距离的草吃掉。Albright(1993)引证的结果表明,奶牛低头采食比抬头采食时唾液分泌量高17%。抬高食槽会造成饲料浪费,如饲料散落等,这种问题可以通过让牛低头采食的方式得到解决(Albright,1993)。 |
GMT+8, 2023-9-24 05:06 , Processed in 0.02728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