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许多奶牛营养专家和研究人员在推荐奶牛生产者取消干奶前期的母牛群。这样,生产者可延长三周的时间让母牛继续挤奶,然后将母牛直接置于产犊前35-40天的转换期或干奶后期母牛群。 人们可能记得当推荐的母牛干奶期不同于60天通常会发生些什么。即使有研究认为这一干奶期对下一泌乳期奶产量的最大化是重要的,但不断有研究机构表示少于60天的干奶期对下一泌乳期的产量不存在负面影响。 是否母牛和通常的哺乳动物的基本生理学在近期有所变化?明显的回答是否。本文将探索我们是如何得到干奶期60天这样的幻数,有哪些研究支持母牛干奶期的缩短,以及通过干奶期的缩短可以有那些管理和经济上的好处。 历史 对这一问题已经发表了两篇优秀的综述(Bachman等,2003;Grummer等,2004)。为此笔者仅择要点总结如下。 支持理想的60天干奶期的数据资料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并继续至90年代中期(Aroold等,1936;Dias等,1982;Dickerson等,1936;Funk等,1987;Gill等,1976;Klein等,1943;Makuza等,1996;Dandey等,1978;Sanders,1928;Schaeffer等,1972;Wilton等,1967)。 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的是“追溯性”的,换言之,研究者分析以往所收集的数据,并试图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这些数据,如DHI资料予以推断。通常的结论是干奶期少于或多于60天的母牛将减少下一泌乳期的奶产量。 原理和方法似乎合理,然而当仔细考虑这些事后的结论时,就存在某些明显的不足。在评定这一数据的时间内,所接受的干奶期均为60天。因此,违背少于或多于60天干奶期的母牛可能出现问题,并可能造成下一泌乳期奶产量的减少。如果目标是60天的干奶期,那么通过分析较少或较多干奶天数母牛的资料,目光就集中在那些露在外面的东西,或有问题的母牛。 例如产双犊的母牛,产犊提前的母牛或者配种日期有差错的母牛,即这些干奶期少于60天的母牛。而那些多于60天的母牛干奶期的往往是由于低产的或有病等因素提早干奶的母牛。有些报道的研究试图在统计上调整这些因子,但仍然坚持60天干奶的母牛具有下一泌乳期较多奶产量的偏差或偏见。 关键之点是用于这些研究的母牛并未按缩短干奶期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它们是有问题而缩短干奶期的。 较少的管理 60天干奶期的陈规,对我们来说已经有70多年了。只是在最近,我们看到了缩短干奶期,特别是对缩短干奶期母牛加强管理和对产犊生产性能的影响。并与有60天干奶期母牛相比较的研究。 已经有一些对比性的研究,调查假如母牛连续挤奶(零干奶期)将会发生什么(Ackerman等,1967;Grummer等,2004;Smith等,1967;Swanson,1965)。所有这些研究均表明,如果挤奶连续至产犊,由于下一泌乳期的奶产量将损失20至40%,因而干奶期是必须的。 另一些连续挤奶至产犊的严重影响,包括低劣的初乳质量、与难产和胎衣不下相关的产犊早期风险。如果母牛在应该干奶的60天内每日产奶 因此,母牛在产犊前需要有干奶期,但我们疑虑60天的干奶期不一定是正确的。 生物学基础 哺乳动物的乳腺通常在分娩前要经过几个发育阶段。“主动复原”(active involution)过程发生在母牛干奶的时候。泌乳细胞(乳腺细胞)要经历一个自然死亡或称凋零(apoptosis)的过程,这等同于细胞死亡的类型。但复原发生于泌乳的全过程,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泌乳期的进展母牛奶产量随之稳定减少的原因。仅仅在干奶期的时候,这一过程变得更为快速。 下一阶段称为“稳定态复原”。也可称为休整期。最后阶段称之“分化”阶段,乳腺中的原始细胞形成新的泌乳细胞,并成为可以泌乳的功能性乳腺细胞(Grummer等,2004;Hurley等,1989;Nickerson等,1989;Oliver等,1989)。 休整或稳定态阶段被认为需要另外2周的时间。这一阶段的长短是有争议的,把干奶期定为8周以迎合60天为理想的仅有的理论基础。3周的主动复原阶段,加上3周的生长分化阶段,竟即必需有2周的时间作为稳定态阶段。实际上这2周的休整期不一定真正需要,而且通过研究认为,并表明主动复原阶段和生长分化阶段可以同时发生(Capuco等,1999;Capuco等,2001)。 随着经过细胞的凋亡,新的细胞随之生长和分化。因此,2-3周的主动复原部分可以与2-3周的生长分化部分相互重叠发生。 基于上述想法,虽然干奶期是绝对需要的,但为下一泌乳期奶产量最大化的干奶时间可以少于目前的60天。业已发表的研究表明,30-40天干奶期对分娩前乳腺内泌乳细胞数量和下一泌乳期奶产量的最大化是绰绰有余的(Bachman等,2002等;Gulay,等2003;Schairer等,2001)。 对照实验 在文献中报道的近期研究,比较了传统50-57天干奶期和30-34天干奶期的母牛,已表明缩短干奶期后的下一泌乳期的奶产量是传统干奶期母牛的90%-101%(Annen等,2003;Bachman等,2002;Gulay等,2003;Lotan等,1976;Rastan等,2003;Sorenson等,1991)。表明或显示因缩短干奶期导致奶产量下降10%的研究,是使用丹麦品种奶牛和娟姗母牛进行(Sorenson等,1991)。在该研究中,虽然缩短干奶期造成奶产量的减少,但脂肪校正奶在缩短干奶期和传统干奶期之间是相似的。 排除因采用丹麦品种奶牛的实验以外,缩短和传统干奶期母牛在下一泌乳期的奶产量,均未观察到显著的差异。 其他的考虑 尽管本文的重点在于干奶期的长短,但也应该说明有几个因素可以因干奶期的长短而影响下一泌乳期的奶产量(Wiggans等,2002)。这些包括母牛群、年份、季节或热应激、牛群内母牛个体、品种、胎次、饲粮、体况、健康状况、牛生长激素应用方案、每日挤奶次数、前一泌乳期的奶产量、前一泌乳期和当前的空怀天数、产犊间隔和干奶天数。 此外,采用较短干奶期的能力还高度取决于在这一时期饲喂日粮的类型、干奶时的体况、以及母牛生长的需要和潜力。这最后一点对第一和第二泌乳期之间的母牛是非常确切的。 饲料的选择 对干奶后期转换母牛的代谢、适应、营养和特殊补充物需要,已有数篇优秀的综述(Block等,2000;Drackley,1999;Drackley等,2001;Inqvartsen等,2000)。 2001年版的NRC奶牛营养需要推荐中,已经认识到干奶后期或产犊前转换日粮与干奶前期母牛需要有不同的营养。这些饲粮比干奶前期母牛饲粮具有较多的能量、蛋白质、非饲草碳水化合物和较少的纤维,除了矿物元素以外,该饲粮更类似于传统母牛泌乳中期的饲粮。 有数篇比NRC2001更为近期的论文综述和总结了这些饲粮的规格和要求(Overton,2004;Varga,2004)。此外,在这一时间段采用特殊补充物,使母牛容易度过转换期,减少产后临床和亚临床传疾病,并提高产前和产后母牛的干物质进食量(Block等,2000;Overton,2004;Varga,2004)。 诸如瘤胃发酵增强剂、胆碱、补充性蛋氨酸或赖氨酸、酵母、酶和烟酸以及阴离子盐等饲料补充物和添加剂,但仅有少数产品和方法被建议应用于干奶后期的转换母牛。 在一个非常近期的研究实验中(Conteras等,2002),母牛在整个60天干奶期内均喂以同一干奶期饲粮,并与两阶段干奶母牛的饲喂方法相比较(即干奶前期饲粮,随后为干奶后期饲粮)。在产后前5个月的母牛之间,并没有生产性能上的差异。也有质料表明,母牛在产前至少21天饲喂这种干奶后期饲粮,它们在下一泌乳期可以多产 缩短多长时间 从以上的质料,我们可以知道在产前应该至少有21天必须喂以干奶后期饲粮,而且饲喂较长的时间不存在有害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了解了母牛乳房腺体需要干奶后30-35天时间就可完成它的生物学过程,并在下一个泌乳期有较好的泌乳性能。 因此,对缩短干奶期的推荐,范围在35-40天,但母牛必须在整个干奶期饲喂推荐的干奶后期饲粮,包括上述提及的特殊添加剂和补充物。 按整个母牛群而言,确定40天干奶期更为合理,这样可以确保所有的母牛在这一阶段至少有30-35天的时间,而且可以使母牛为犊牛的生长获得必须的营养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老式”干奶母牛管理体系中,泌乳期之间的母牛可能有60甚至75天的时间饲喂干奶前期饲量具有更高的营养浓度,这样缩短干奶期的母牛在这40天期间仍能满足对胎犊生长的需要,这两者是基本平衡的。 管理上的优点 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没有干奶母牛的二次分群,可以集中精力于仅一个干奶母牛群的管理。只需要混合或配制一种饲粮。减少了配制两种饲粮的麻烦。由于采用单个群体,管理者就能密切监控,并更能保证母牛在干奶牛舍内的确切天数。 在两阶段干奶期中,经常存在干奶后期的牛舍过分拥挤的现象,经常由于没有足够的饲槽空间而使干奶后期母牛没有待够21天。这些情况均可导致两阶段干奶母牛饲养方法上的失误,造成少数并非全部母牛可能患有较多的产后疾病,在产犊前或产犊后降低采食量,从而减少下一泌乳期的奶产量。 而在这种新的干奶母牛管理方式下,较少的母牛在某一时间干奶,减少了对现有干奶母牛舍的压力,可以保证母牛在干奶母牛群的天数,并可以更为细致地饲喂和管理干奶后期的饲粮。 由于母牛对饲粮和牛舍变换减少,母牛减少了适应变化,因而可以有较好的生产性能。研究表明母牛需要3至5周的时间去适应新的饲粮、营养水平的代谢变化(Koong 等,1982;Koong等,1990;Reynolds等,2000)。 两阶段干奶母牛的饲养方式不可能使母牛完全适应干奶后期的饲粮,且可造成迫使母牛有两次适应的代谢应激。此外,如果母牛在干奶后期牛舍内饲养少于21天,产后疾病的发生将会增加,奶产量也会减少(Corbett,2002)。 对管理人员和母牛来说的另一个优点,是较少的母牛移动(组群变化),每一次当母牛移至新的群体,就有“群居适应”的一段时期。这种群居适应在每一次组群时往往导致饲料采食量的降低。 这种单个群体的另一个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管理和饲喂上的差错,对饲料进食量和负DCAD方案的监控可以予以更多的关注,并在这一时间段内可以更好的使用特殊的添加剂和推荐的补充物。 只有一个群体的转换期母牛,既缩短了干奶期,又减少了干奶后期母牛牛舍内过分拥挤的压力。但由于因缩短干奶期而导致泌乳天数的增加或延长,在泌乳母牛群将会增加5-7%的母牛数。因此在管理上必须确保奶牛场的设施和设备,如牛舍、饲槽空间和挤奶房等能够解决和安排好这些额外的泌乳母牛。 经济上的好处 如果在产犊前至少有21天饲喂干奶后期的饲粮,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在下一泌乳期具有多产 生奶每 延长泌乳天数期间母牛每天产奶 在缩短的干奶期内母牛采食 新的干奶期为40天(与60天相对照)。 干奶前期饲粮价值为每日每头1.5美元。 干奶后期转换饲粮为每磅干物质7美分。 额外的20天泌乳将增加收入20天X 这20天饲喂的饲粮价值为每头每日3.15美元,或每头(3.15X20)63美元。 减除饲料成本后的收入是120美元减63美元得每头57美元。 母牛采食转换期饲粮价值为每日3.15美元( 缩短干奶期母牛的饲养成本为40天即40X3.15=126美元,而未缩短干奶期的饲养成本为干奶期前1.5美元/日X39天=58.5美元,加上干奶后期3.15美元/日X21天=66.15美元,共计每头124.65美元。 因此,标准的两阶段干奶母牛饲喂方案在60天的成本费用为每头126美元,减去另外20天泌乳的生奶收入57美元,实际每头仅69美元。这样,缩短干奶期后每头母牛净节省55.65美元。在这一比较中,尚未增加在下一泌乳期两者的产奶反应的差别,这是因为这两者都假定有21天饲喂干奶后期的饲粮。 当我们将传统的60天干奶母牛饲喂而无转换期,与上述缩短干奶期的方案比较时,节省的费用更多,并有潜在的利润。如调整的干奶母牛饲喂60天,每头每日为2美元,即费为120美元。 如上例所述,缩短干奶期仍有每头母牛69美元的费用,但每头节省了51美元。然而应该意识到在干奶期后的下一泌乳期可多产奶 |
GMT+8, 2023-6-11 09:09 , Processed in 0.0247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