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情况 本师82团某养殖户于2003年2~3月间从疆外引进15~18月龄杂种母牛250余头。5~6月份开始陆续发情配种。 2 临床症状 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以妊娠?6~8月居多。流产前4~7日表现分娩征兆,如阴唇、乳房肿大,荐部与胁部下陷,有乳汁排出,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物。怀孕6个月左右流产的犊牛多为不足月的死胎,胎儿体表的被毛发育不全。妊娠8个月左右流产的母牛,犊牛发育比较完全,产出时也能存活,但因体质衰弱,不能站立、吮奶,多在1~2周内死亡。胎衣正常排出者极少,常见胎衣滞留,特别是妊娠晚期流产者,更多滞留,滞留时间以10~14天居多。所排胎衣不成形,是以碎片的形式伴随子宫内污灰色或棕红色的恶露逐渐排出体外。? 3 病理变化 胎儿、胎衣以及乳房发生纤维蛋白性炎症,严重者形成坏死病灶,出现组织增生及上皮样细胞浸润或增生。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覆有灰色脓液絮片。胎儿真胃中有微黄色黏液,并有出血点,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程度不等的肿胀,脐带呈浆液性浸润、肥厚。? 4 实验室诊断 (1)取流产胎衣坏死部分,胎儿的肝、脾做成涂片用沙黄美蓝鉴别染色法染色后在油镜下检查,检出大小为1~2 μm×0.5 μm的细小的球杆菌。(2)对流产的21头牛,静脉采血,析出血清进行试管凝集法试验,阳性率为71.43%(15/21)。可疑9.5%(2/21),阴性率19.0(4/21),随后该团将243头牛全部进行血清学检疫,布鲁氏菌病阳性感染率8.48%(19/224)。? 5 防治 (1)立即将流产病牛进行隔离,对所有引进和本地饲养的牛全部进行血清学检疫,将检出的阳性牛进行隔离育肥淘汰。做好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对流产牛首先采取了分群隔离,牛圈、死胎、胎衣及其分泌物收集深埋,粪便堆集发酵,同时对病牛群使用过的圈舍、饲槽、器具等用2%石炭酸进行彻底消毒,每日1次,连续3天。牛圈出、入口处设0.1×1× (4)对检疫为阳性的,一律在隔离饲养的条件下进行育肥淘汰处理。? |
GMT+8, 2023-5-28 14:15 , Processed in 0.0308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