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CAD的概念 DACD(Dietary cation-anion difference)即日粮阴阳离子差,由Beede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总结前人的研究并提出,表达了饲粮中各种离子的含量及这些离子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将饲粮中的离子综合考虑,探讨其共同效应的概念。在近期的研究中,研究者逐渐发现与其它营养素不同的是,对离子营养的研究不应只关注个体营养素自身对代谢的作用,而应该考虑其共同效应,因为在动物体内许多重要生理功能是多种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Block E.,1994)。 饲粮DCAD作用原理基于日粮强离子理论Stewart(1983)。这一理论认为:正负离子的净摄入量会影响机体的酸碱平衡状况,影响程度取决于摄入体内的正负离子总量。酸碱平衡是指动物体的体液pH值维持在一个较为衡定的范围内,正常细胞外液的pH值一般在7.40±0.05。当摄入的可吸收阴离子占主导时,动物机体就会处于一种酸性的环境中;当摄入的可吸收阳离子占主导时,体液就会偏碱性。体液pH值的变化,会影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其中由于酶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微环境最佳pH值的要求,酶的催化效率受到的影响最大。因此,饲粮DCAD主要通过影响体内酸碱平衡,从而影响体内酶的微环境的pH值而改变机体的营养代谢,同时K+、Na+、Ca2+、Mg2等离子又是酶正常活性不可缺少的成分。需要指出的是,体液pH的变化不见得体现在血液pH值变化上,因为血液pH值是在肾功能和呼吸功能等整体作用的结果(Block.E,1994)。 不同离子对机体酸碱平衡影响力不同。影响日粮中的阴阳离子可以分为稳定性和代谢性两大类,代谢性离子在消化和代谢的过程中常常被破坏,而减小了其致酸性和致碱性。稳定性离子具有较强的酸碱性,可以用日粮中稳定性阴阳离子之差来反映日粮的酸碱性质;在稳定性离子中,由于微量元素对血液酸碱平衡的影响有限,故一般只考虑7种常量矿物质元素。Leach(1979)和Mongin(1980)总结认为,Na、K和Cl在机体内的吸收几乎是100%,是对机体酸碱平衡最有影响的元素。虽然S离子不是稳定性离子,但考虑到高硫一样可以影响机体酸碱平衡,及其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反刍动物饲粮DCAD的常用计算公式为(Dishington,1975): mEq[(Na+K)-(Cl+S)]/kgDM 即单位日粮干物质所含主要阳离子(Na++K+)的毫摩尔数与主要阴离子(Cl-+S2-)毫摩尔之差。实际计算时要将日粮中各种离子的浓度要转化为克当量浓度。转换后的公式为: DCAD, mEq/kg = [(%Na/0.0023) + (%K/0.0039)]-[(%Cl/0.0035) + (S%/0.0016)] 值得注意的是:(1)其中的S不是硫元素,而是硫离子,试验证明S元素不具有酸化体液的效果(2)注意DCAD的单位有些采用每100g DM,有些采用每kg DM。 最近几年,有学者考虑到S的低吸收率,建议根据其吸收率将公式改成: (Na+K)-(Cl+0.6S) 并认为为Ca2+,Mg2+离子和P2-在日粮中的含量不小,可能也会影响机体酸碱平衡,建议根据其不同吸收率归纳到计算公式中(Goff,2000;Tucker,1991;和Horst,1997)。Lean(2006)应用META分析方法总结了137个试验,认为Tucker提出的公式最为合理: DCAD =( 0.38 Ca2+ + 0.3Mg2+ + Na+ + K+)-(Cl- + 0.6S2- + 0.5P2-) 2 阴离子型饲粮 降低饲粮DCAD就是降低日粮中主要阳离子Na+,K+的含量、增加主要阴离子Cl-、S离子(SO42-)的含量,当DCAD值达到负值时,就会引起机体出现代偿性酸中毒现象,达到激活钙动员机制的目的。然而,大部分奶牛常用饲料原料的DCAD值都是正值(表1-3)。几乎所有牧草的DCAD都是较高的正值,尤其是苜蓿。部分常用精料原料如豆粕,也具有较高的DCAD值。这导致通过常规牧草、原料配制的饲粮DCAD值几乎不可能为零值或负值,反而是较高的正值。正DCAD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阻碍了组织靶细胞对PTH的反应,影响钙激素调节系统的作用。只有在日粮中添加阴离子才能有效降低DCAD,NRC(2001)将这种饲粮称为阴离子型饲粮(‘Anionic’Close-up diet)。 表1-3 一些饲料原料的DCAD值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