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产犊间隔是指奶牛两次分娩之间的间隔天数,又称胎间距。它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奶牛的繁殖力,与奶牛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奶牛的产犊间隔决定其终身的产犊数和产奶量。 奶牛适宜的产犊间隔 大多数母牛产后具有10个月泌乳潜力,其后的产奶量会大幅度减少。母牛的产犊间隔延长,意味着产后至配种受胎间隔时间的延长,也意味着空怀或不孕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母牛的饲养管理及配种费用,减少了奶牛场产量。而产后母牛过早妊娠,对恢复母牛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影响奶牛泌乳期的产量。从母牛的生理学及经济学考虑,奶牛的适宜产犊间隔应该是一年一胎。将一年一胎的产犊间隔(13个月左右)作为奶牛场最佳经济效益的繁殖指标,已被国际上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奶牛产犊间隔指标。据各地资料不完全统计,不同地区牛群的平均产犊间隔差异较大(395天~440天)。因气候因素,南方地区牛群的平均产犊间隔,比北方地区略长些。 决定母牛产犊间隔的条件 奶牛产犊间隔是由产后配妊(分娩至妊娠)天数及妊娠期所组成。由于母牛的妊娠期相对稳定(280天左右),所以决定母牛产犊间隔的长短就是产后配妊期的长短,而产后配妊期的长短又受母牛产后发情天数及情期受胎率所决定。因此产后发情天数及情期受胎率则可以看作是决定母牛产犊间隔长短的2个条件,在1个情期受胎率达到正常水平的奶牛场,母牛产后能否及时发情则成为决定牛群产犊间隔长短的主要条件。 产后乏情期 母牛分娩后,卵巢上都有卵泡发育,但不排卵。据研究报道,荷斯坦牛产后笫一次排卵的平均时间是33.3天±2.1天,但是大多数无外部发情。正常情况下,产后60天,约有40%~60%母牛出现发情排卵,产后90天约有80%左右母牛出现发情排卵。营养状况不良、疾病、季节等会延长母牛首次排卵时间和发情时间,从而使乏情期延长。 产后乏情主要原因 奶牛一生中均有卵泡波出现,据最新报道犊牛生后2周已有卵泡波出现,但不排卵,初情期后,才逐渐建立正常的发情周期。整个妊娠期均有卵泡波发生,直到分娩前21天。产犊后,平均4天会有一个新的卵泡波出现。 母牛卵泡的正常发育分为三个阶段:(1)卵泡出现期,此阶段卵泡直径≤4毫米,简称为“出现期”。(2)优势卵泡继续生长而其余卵泡闭锁分离的时期,此阶段卵泡直径5毫米~9毫米,简称为“分离期”。(3)优势卵泡生长至排卵,此阶段卵泡直径10毫米~20毫米,简称为“排卵期”。 卵泡的发育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卵泡波从出现期到分离期,主要与血液循环中的FSH有关。随着卵泡的生长,FSH浓度逐渐下降(由于抑制素和E2抑制),到卵泡进入“分离期”时FSH浓度降到了最低点。这时,卵泡的继续生长以及E2的产生均需要LH脉冲性释放。随着优势卵泡的生长,E2分泌也加强,当血液中有足够的E2来诱导出现LH峰时,引起了优势卵泡排卵。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奶牛不发情是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国外最新报道,奶牛产后不排卵的情况,根椐卵泡发育阶段,可分为(1)生长卵泡不能生长至“分离期”,原因可能是极度的营养缺乏。(2)卵泡可生长至“分离期”,但没有达到排卵体况,这方面研究得较多,认为这类牛比正常牛有更强的E2对GnRH/LH的负反馈,在营养不良时可引起这类不排卵状况。(3)卵泡生长最终体积大于排卵卵泡,这类牛特征是下丘脑对E2正反馈作用不敏感,高产牛较常见。(未完待续) |
GMT+8, 2023-12-4 12:22 , Processed in 0.0186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