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的好坏是衡量奶牛营养、饲养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奶牛繁殖效率的重要措施,是维持奶牛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是奶牛繁殖工作的关键点。 1、 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的目标 繁殖是奶牛正常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要维持奶牛正常的繁殖机能就必须尽早尽快地恢复其生殖机能。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的目标是使奶牛达到理想的繁殖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奶牛最佳繁殖指标 表1中最佳繁殖指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正常或经及时治疗得以恢复的基础上的.为此,必须把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作一项经常措施来抓,为子宫疾病的治疗和发情配种提供依据和指导。 2、 奶牛产后生殖机能监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1 观察法 奶牛产后0~20天,生殖系统损伤较大,是恢复的重要时期,恶露是衡量奶牛产后生殖系统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奶牛产后正常的恶露变化如表2所示。 表2 奶牛产后正常的恶露变化
凡与上述恶露类型、颜色、数量不同或气味恶臭的均可判定发生了子宫内膜炎,应及时治疗。 2.2直肠检查监测子宫与卵巢变化 第一步:产后14天 正常:子宫复旧较好,质地比较硬实,可以摸到角间沟,触诊子宫可引起收缩反应,卵巢上往往有退化的妊娠黄体,黄体小且比较坚实,略微突出于卵巢表面,有的可能有卵泡。 导常:触诊子宫收缩微弱,子宫壁厚,子宫体及子宫腔粗大,有液体波动感,弹性差。卵巢体积较正常的小,无卵巢生长。 第二步:产后40天左右(配前检查) 正常:子宫颈已变坚实,粗细均匀,直径约3。5~4。 导常:子宫颈外口开张,有的宫颈有肌瘤,排出导常分泌物,子宫复旧不全,收缩无力,子宫角粗大;卵巢上无卵泡或黄体,甚至卵巢体积变小。 第三步:产后60天 正常:发情明显且粘液清亮(开始配种) 导常: (1) 卵巢体积缩小,其上既无卵泡,又无黄体(卵巢静止或萎缩) (2) 卵巢质地、大小正常,上有功能性黄体,子宫无任何导常(安静发情或发情漏检)。 (3) 子宫积脓(积水),卵巢上有持久黄体。 (4) 卵巢囊肿导致母牛产后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则。 3、 促进奶牛产后生殖机能恢复的预防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的体质,减少产科疾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应从干奶牛做起。干奶牛应集中饲养管理,合理地分配营养,控制干奶牛体膘,干奶牛体膘差,易发生早产、难产、产后瘫痪、子宫复旧能力低;干奶牛过肥也会出现难产、胎衣滞留增加。干奶牛体膘维持在7。5~8成膘水平,并增加干奶牛放牧运动。在干奶牛期章注射VAD和亚硒酸钠VE,预防产后瘫痪和减少胎衣滞留。 3.2预防子宫内膜炎,从源头做起 加强产房的消毒工作,实施自然分娩,减少产道损伤和污染子宫的机会。体内助产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特别强调助产者手臂、母牛后躯及阴部、助产器具的清洁与消毒。 3.3应用生殖激素调节卵巢活动,促进产后母牛子宫净化 母牛产后子宫的自净与复原,除与年龄、胎次、营养、分娩状况有关外,还与产后卵巢机能活动密切相关。奶牛分娩后,立即处于泌乳高峰,营养负平衡,内分泌失调,卵巢大多处于静止状态,无卵泡发育,产后第一次发情大大延迟。子宫外于弛缓状态,自净及康复能力差。产后卵巢若能迅速出现卵泡活动,即使不排卵,也会大大提高子宫的紧张度,加快恶露或炎性产物排出。在实践中我们一般在奶牛产后1-3天连续肌注缩宫素2-3次,7-12天肌注氯前列烯醇一次,用外源性激素刺激卵巢活动,促进生殖机能恢复。 |
GMT+8, 2023-5-29 02:30 , Processed in 0.0248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