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R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MR网 门户 奶牛育种 繁殖疾病 查看内容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2010-7-29 01: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70| 评论: 0

摘要: 摘 要: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常见产科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细菌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分类比较复杂并缺乏准确性,为了确立一个统一明确的分类标准,国外 ...

摘 要: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常见产科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细菌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分类比较复杂并缺乏准确性,为了确立一个统一明确的分类标准,国外学者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成为最新的国际通用分类标准。最新的细胞学诊断方法也得以建立,该方法是在没有明显的临床征状的情况下,通过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炎进行早期诊断,已经得到国际上业内专家的认可并作为行业标准。抗菌药、中药、防腐消毒药、激素和中西药结合都可以用于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目前最有前景的治疗药物是生物制剂。文章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分类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奶牛子宫内膜炎;分类;诊断;治疗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常发病,是造成奶牛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大多发生于奶牛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继发为子宫炎和化脓性子宫炎。该病对奶牛繁殖的影响随炎症的程度、损伤的子宫内膜恢复时间和输卵管环境改变等的不同而不同。调查显示,在奶牛业中,约20%的分娩母牛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膜炎对奶牛的繁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如人工授精次数的增加,产后第一次配种间隔和第一次受孕间隔时间延长,妊娠可能性和受孕率降低等,致使奶牛淘汰率增高,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因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该病的发生主要与传染性因素、继发因素、营养因素、机体的激素水平和血液状态等因素有关。

1.1 病原因素

1.1.1 细菌 细菌感染是引起母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牛生产后细菌会污染子宫腔,致病菌的持续存在会引起牛的子宫疾病。引起子宫内膜炎的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棒状杆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生殖器杆菌、嗜血杆菌、乳酸菌、化脓性放线杆菌、坏死性梭菌和拟杆菌等[1],后3种细菌协同作用引起严重的子宫内膜炎。众多研究表明,奶牛产后2周子宫受细菌感染极为常见,高达93%的奶牛子宫内受到不同程度的细菌污染,但大多数污染会随着子宫的复旧以及机体的恢复而被清除,在产后46 d60 d时,感染率降至9%。一般来说,子宫的混合感染在产后初期对生育力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在产后21 d后子宫内仍存在化脓性棒状杆菌,尤其是在产后50 d仍有感染时,会引起子宫复旧延迟及严重的子宫内膜炎。

1.1.2 其他病原微生物 除细菌以外,病原性真菌如酵母菌、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等均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表明,酵母菌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王良娟等[1]19头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酵母菌。另外还有报道,生殖道支原体、牛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立克次体、滴虫等均可以引起子宫内膜炎。

1.2 继发因素

研究表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内毒素、激素等均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诱发因素[2­3]

1.2.1 营养因素 奶牛日粮的营养价值不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缺乏等均可导致母牛的抗病力降低,因而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饲料中微量元素MnCuFeSeCo等缺乏,维生素AB1B2EC缺乏以及奶牛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钙、磷不足是子宫轻度感染和子宫内膜炎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重症患牛的血浆钙浓度明显低于轻症患牛,轻症患牛显著低于正常奶牛,说明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低血钙症有关,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血中总钙水平相关[4]。研究表明,奶牛产前应用维生素E可明显减少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另外,奶牛日粮中缺乏粗蛋白时,产后容易发生子宫感染,尤其是容易感染棒状杆菌和坏死性梭菌,这两种细菌都与严重的子宫内感染有关。

1.2.2 机体激素水平 机体的激素水平与子宫内是否感染及感染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孕酮抑制子宫的免疫防御系统,产后子宫疾病发生之前首先是黄体的形成和孕酮的分泌[5]。在实验条件下,只有在黄体素开始增高后,向产后奶牛肌肉注射化脓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才会引起感染。据报道,在产后早期注射外源性雌激素,可以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保护子宫免受感染。

1.2.3 机体血液状态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发现,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都显著高于健康牛,这些血液状态指标的改变也会加速病情的发生发展[6]

1.2.4 胎衣不下、胎次和产犊季节 岳春旺等[7]报道,胎衣不下引起子宫内膜感染的感染率为96.0%,是子宫内膜炎发生的主要诱因;7月~8月份外界环境适合病原微生物繁殖,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高,达到63.05%;奶牛6胎~7胎时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最高,达到66. 7%。祁生旺等[8]统计,在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因素中,胎衣不下占42.7%,流产占17.1%,难产助产占16.6%,分娩感染占11.5%。杜光波[9]调查表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季节、地区、饲养方式、奶牛年龄、胎衣滞留等因素相关。

1.2.5 管理因素 奶牛场的卫生状况,尤其是产房以及助产时的卫生等条件与子宫感染具有很大相关性。消毒措施不严、生殖器官损伤、继发疾病、饲养管理不善、奶牛的生理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诱因均可增加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有些品种的奶牛因自身自然抵抗力低而更易发病,据报道黑色杂种母牛比红色草原种母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高近2倍。

2 分类与临床症状

目前,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较为模糊,通常由于分类依据的不同而把奶牛子宫内膜炎分成不同类型。如依据子宫内膜炎临床表现分为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和临床型子宫内膜炎;依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依据炎症性质和子宫内容物的变化分为浆液性、卡他性、纤维蛋白性、化脓性、出血性、坏死性和坏疽性子宫内膜炎;依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子宫内膜炎;依据病原种类可分为链球菌子宫内膜炎、大肠埃希菌子宫内膜炎、霉菌性子宫内膜炎等。为了确立统一明确的分类标准,为临床兽医师诊断奶牛子宫疾病提供准确的依据,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给出了一个准确系统的定义,这也是最新的国际通用分类标准[10]

2.1 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奶牛产后21 d内,子宫异常扩大,有恶臭、水样、红棕色的子宫排出物,并伴有全身症状(产乳量下降,浊音或毒血症),发烧,体温高于39.5 ℃;或产后21 d内,无全身性症状,但出现子宫异常扩大,并且在阴道内检测到脓性子宫排出物;或产后21 d及更长时间内可在阴道中检测到脓性(>50%脓汁)子宫排出物;或在产后26 d,在阴道中检测到脓性、黏液性(50%脓汁,50%黏液)子宫排出物。符合以上四种情况之一就可定义为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2.2 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

缺乏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症状,在产后21 d33 d,采集子宫内膜样本,细胞学检查中性粒细胞>18%,或在产后34 d47 d,采集子宫内膜样本,细胞学检查中性粒细胞>10%

3 实验室诊断

当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后,会引起患牛的许多生理性指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作为直接或间接诊断子宫内膜炎的指征。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含硫氨基酸诊断法、硝酸银诊断法、生物学诊断法、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子宫内样品蛋白浓度与酶活性变化等。这些方法在众多文献中已有阐述,它们虽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对早期诊断效果不佳,而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早期准确诊断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

目前,国际上最新运用的细胞学诊断是在没有明显的临床表征的情况下,通过奶牛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炎进行早期诊断,该方法已经得到国际上业内专家的认可并作为行业标准[10]。研究表明,产后中性粒细胞是防御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当发生子宫内膜炎时中性粒细胞在子宫腔内大量增多,在隐性和临床型炎症期间子宫内的中性粒细胞(PMN)的数量会增加到90%。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法是Kasimanickama等在2004年建立的一种应用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奶牛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的方法。具体方法是使用细胞刷沿着子宫壁顺时针转动采集样品,制成细胞抹片,固定染色,在显微镜(400×)下计数至少100个细胞,计算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诊断标准为产后2033d,子宫内膜细胞样本中嗜中性粒细胞>18%;产后34 d47 d,子宫内膜细胞样本中嗜中性粒细胞>10%,即可诊断为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11]

4 治疗

4.1 治疗药物

使用药物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应按病情和症状合理选用。由于子宫内膜炎病因复杂,不同炎症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严重程度相差较大。因此,应根据临床症状、炎症类型、严重程度等确定相应药物。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生素、中药、防腐消毒药、激素和中西药结合等,目前最具有前景的治疗药物是生物制剂。

4.1.1 抗菌药 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常用的抗菌药有头孢噻呋、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先锋霉素、土霉素、磺胺、呋喃西林、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据报道,青霉素和链霉素配合使用及盐酸林可霉素对非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较好[12]。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产后30 d内子宫内存在一些耐青霉素微生物,释放青霉素酶而阻碍青霉素发挥作用,此时不宜使用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呋喃西林和氨基糖苷类等不适合用于子宫内灌注治疗;庆大霉素对子宫复旧会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庆大霉素最好不要用于子宫内容物较多的病牛。

4.1.2 中药 与抗菌药和化学消毒药相比,将中药制剂直接灌注子宫治疗子宫内膜炎,既能在局部发挥作用,经吸收后又能在全身发挥作用,而且中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药物,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药物。黄连、黄芩、大黄、益母草、红花、淫羊藿等组成的复方制剂,对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链球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13]。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黄柏、青黛等制成的清宫消炎混悬剂、云南白药加适量生理盐水、金乳康益母生化散中药子宫灌注液加味益母生化栓等中药制剂在预防和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上均取得了理想效果[14­16]

4.1.3 防腐消毒药 子宫冲洗是清除感染子宫分泌物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选用生理盐水或消毒液等药液。常用的防腐消毒药有碘溶液、醋酸洗必泰、1 g/L高锰酸钾、20 g/L碳酸氢钠、1 g/L雷夫奴尔和80 g/L鱼石脂等。通过冲洗可改变子宫内的酸碱度及渗透压,兴奋神经传导,促进宫缩,调节机体内分泌,增强子宫的代谢功能,使子宫尽快恢复健康状态。清洗的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对治疗子宫内膜炎效果显著,陈晓月等[17]运用洁尔阴治疗急性子宫内膜炎治愈率高达100%

4.1.4 中西药结合 中西药结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高生强等[12]的试验证实,清宫液配合盐酸四环素溶液可作为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首选药物。陈晓月等[17]使用露它净宫得康配合治疗卡他性子宫内膜炎、脓性子宫内膜炎取得了理想效果,治愈率分别为100%90%。张文才等[18]应用香蒲汤、甲硝唑和土霉素结合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愈率达到96%

4.2 激素疗法

使用激素(如雌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和促进子宫防御机能,从而治疗子宫内膜炎。其机理与利用生物原激素综合治疗子宫内膜炎有相似之处。

4.3 生物制剂

传统的治疗药物中,抗菌药有药物残留危害,激素易导致奶牛发情周期的紊乱,防腐消毒药对奶牛的刺激较大,中药虽无上述不足,但其用药量不好掌握而且见效时间较长。与以上药物相比,生物制剂具有无副作用、疗效快且明显和用量较小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生物制剂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一些学者利用表面活性剂、免疫调节剂或微生物细胞酶等研制出多种生物制剂,如高免血清、大肠埃希菌脂多糖、中性粒细胞提取物、微生态制剂、颗粒细胞等。这些生物制剂可刺激奶牛机体增强抗病力,借助机体自身免疫防御系统清除病原,从而预防或治疗子宫内膜炎。给发情后奶牛子宫内灌注10 mL/L乳酸杆菌糖溶液,乳酸杆菌激发了子宫内膜的细胞免疫,可明显抑制病原微生物增殖。Singla P[19]试验表明,大肠埃希菌脂多糖或大肠埃希菌脂多糖加自体血清是治疗亚临床子宫炎的一种理想制剂。王晓颖等[20­21]运用细菌性脂多糖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徐耀基等[22]运用微生态制剂宫康素治疗子宫内膜炎,治愈率达80%,有效率可达100%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奶牛抗病能力

加强饲养管理,为奶牛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按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水平,尤其应重视干乳期和怀孕后期奶牛的日粮平衡。其次,环境卫生、牛舍、产房应经常清扫和消毒,夏季加强通风,冬季注意保暖,粪便、褥草应集中指定地点发酵,注意用具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另外,还要加强产后母牛的护理,为母牛补充足够的营养,通过药物治疗等手段帮助母牛恢复子宫机能。

5.2 严格遵守人工授精的操作规程

人工授精要严格遵守兽医卫生规程,对输精器、手套、母牛外阴进行严格彻底消毒,输精操作轻柔,避免造成生殖道损伤,诱发生殖器官感染。

5.3 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奶牛子宫内膜炎常在产后2周内发生,大多为急性病例。如患牛能得到及时治疗,则可避免炎症的扩散或转化为慢性炎症。因此,必须密切观察产后奶牛子宫的发展状况,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错过理想的治疗时机。

5.4 预防感染

左旋咪唑是一种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感染的能力。研究表明,左旋咪唑能够明显降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提高母牛及犊牛的IgG水平,该制剂是预防子宫内膜炎的优选可靠制剂[23]。奶牛干奶期能量过高、硒水平过低等营养不平衡,可使产后奶牛中性粒细胞功能降低,从而诱发子宫感染。因此,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硒能有效预防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当奶牛发生难产、胎衣不下时,可用土霉素子宫内灌注以预防产后子宫感染。雌二醇(E2)能提高子宫的紧张度,并且增强中性粒细胞功能,因此,应用E2能够抑制子宫内感染。

 

参考文献(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业攻关项目(GA06B202­2­4)

作者简介:许腊梅(1971),女,黑龙江拜泉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奶牛疾病研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德铭斯基 ( draminski )

TMR Inc. ( 京ICP备11012643号 )

GMT+8, 2023-10-4 23:32 , Processed in 0.0237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