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何做好奶牛群体繁殖工作?”系列文章发表后,在一些读者中引起了反响,其中河南某奶牛场场长魏俊飞给我写信直率表达其观点:张博士你好! 看了你写的《为什么产后牛难配?》的文章,深感认同。还想补充几点:1.很多牧场粗饲料品质不好。2.接产、配种操作不规范引起子宫炎症。3.产奶后期、干奶期、围产期饲养管理不好。 我非常认同魏场长的观点,在后续文章中将会对魏场长这些可贵的见解逐一展开深入讨论。以下进入本文主题。 卵泡囊肿(Follicular Cyst)、黄体囊肿(Luteal Cyst)和囊肿黄体(Cystic Corpus Luteum)是常见的卵巢囊肿。虽然卵巢炎和卵巢肿瘤也使卵巢形状增大许多,但临床并不多见,本文从略。三类卵巢囊肿中,囊肿黄体属于正常,只有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系病理性结构。国外目前将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统称为囊肿性卵巢疾病(Cystic Ovarian Disease, COD),英文缩写为COD。我拜访的国内大大小小奶牛场,均存在COD,发病率介于5-10%,甚至高达30%。 一、 COD带来哪些损失 熟悉COD的读者都了解,COD是奶牛群体繁殖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与产后非COD奶牛比较,该病使产犊间隔平均延长40-50天,配种次数平均增加2次。因空怀天数增加、治疗药品和人工费用、额外消耗的冻精等等,COD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在1000元人民币/病例以上。 二、 卵巢活动与COD 我们需要重新回顾卵巢活动的一些特点。在发情周期中,正常的卵巢活动往往涉及2-3个卵泡波。每一卵泡波中常常会出现几个发育卵泡,其中一个卵泡被选择并进一步发育为优势卵泡。若有黄体存在,该优势卵泡会发生闭锁,参阅图1。
图1 用超声诊断,可发见卵巢上存在1个直径为25毫米的黄体(中等回声区域)和1个直径为15毫米的卵泡(无回声区域) 如果黄体发生退化或不存在黄体,该优势卵泡将继续生长,并在促黄体激素(Luteinising Hormone,LH)峰值影响下最终排卵。卵巢上只要不存在分泌雌二醇和抑制素的优势卵泡,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就会诱导发生卵泡波。 如果应该排卵的优势卵泡没有排卵,那就会形成COD。至于为什么没有排卵?有人认为是缺乏LH峰值,有人认为是GnRH分泌不足或GnRH受体生成不够,但目前尚无一致定论。过量促乳激素的作用也不清楚。 三、 卵泡囊肿的归途 表1简述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的若干特点。卵泡囊肿最终的归途为下列4种的1种: 1. 囊肿处于优势状况并持续长达70天,其它卵泡波被抑制。 2. 囊肿退化,但又出现一个新的卵泡囊肿。 3. 囊膜和粒膜细胞黄体化,囊肿变成黄体囊肿。 4. 囊肿自行消失,正常卵泡发育。这大约能占全部病例的20%,但产后早期也许比例会更高些。
四、 COD的诊断 1.临床表现 10-20%卵泡囊肿病例会出现慕雄狂或发情周期缩短。也常见到不规则发情或发情周期延长。卵泡波之间的间歇也许会延滞数日,或完全被抑制。 2.直肠检查 发现COD比较容易,但要鉴别类型则相对困难,正确率大概在41-85%之间。 3.孕酮分析 血浆孕酮或乳汁孕酮水平可用来鉴别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卵泡囊肿的孕酮水平大约在0.29毫微克/毫升,而黄体囊肿的孕酮水平则为3.9毫微克/毫升左右。图2示用于奶牛场现场的乳汁孕酮测定试剂盒。我自己以前在美国使用过,检验简单迅速,结果准确可靠,但目前国内尚无有市售。
图2 用于奶牛场现场的乳汁孕酮测定试剂盒 4.超声诊断 (参阅图3-图6)对于鉴别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而言,目前这大概是最直接和最准确的方法。卵泡囊肿壁厚在1-6毫米,平均2.5毫米。黄体囊肿壁厚在3-9毫米,平均5.3毫米。囊肿壁越厚,孕酮水平越高,雌二醇水平越低;囊肿壁越薄,则雌二醇水平越高,孕酮水平越低。
图3 薄壁卵泡囊肿(直径35毫米)
图4 厚壁卵泡囊肿(壁厚大约4毫米)
图5 黄体囊肿(35X23毫米)。注意与图4卵泡囊肿壁厚薄的不同
图6 黄体化卵泡囊肿,常可见到网络状回声区域,测定孕酮水平可分析其激素分泌活动状况 五、 相关发见 1. 存在卵巢功能结构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有激素分泌活动。同理,如超声检查未发现变化,那也并不表明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2. 如果一侧卵巢存在一个功能性黄体,而另一侧卵巢则有一个卵泡囊肿(如图7所见)。对这种情况无需处理,因为该卵泡囊肿并不影响激素分泌功能。
图7 产后生殖器官,左侧是黄体,右侧是卵泡囊肿。 3. 如果正常大小的黄体具有一个无回声中心(代表液体,见图8),应与黄体囊肿区别。这种情况称囊肿黄体,应视为正常黄体的变型。
图8 正常大小的黄体(25毫米)具有无回声中心,俗称囊肿黄体。 六、 治疗方法 1. 常用治疗药物 Gonadotrophins(hCG或LH),GnRH,阴道孕酮拴(CIDR)和PGF2α。 2. 传统方法 传统挤破COD的方法需要废除,因常引起出血和粘连。 3. 对症用药 A. 如果没有多个5毫米小卵泡存在两侧卵巢,那该卵泡囊肿属雌激素性,应给予GnRH。 B. 如果多个5毫米小卵泡存在两侧卵巢,那该卵泡囊肿属非雌激素性,应给予CIDR。 C. 对黄体囊肿应给予PGF2α。 4. 不分COD类型,全部使用CIDR。 5. 不分COD类型,全部使用GnRH。 6. 不分COD类型,对所有病例,先使用GnRH,再使用PGF2α。 七、 治疗效果 1. 对症用药的效果略好于不分COD类型给药(参见表2) 表2 对症用药和不分COD类型给药的治疗效果
虽然治疗头数太少,差异难具统计学意义,但趋势还是能够反映出来。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奶牛场来说,因不具备使用超声诊断和激素分析的条件,欲准确鉴别诊断COD的类型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无奈采用不分COD类型给药,治疗效果差强人意也就在预料之中。
2. 治疗COD应用不同方法的效果(参阅表3) 表3 治疗COD应用不同方法的效果
表3资料简括了西方发达国家2007年以前在治疗COD方面的努力结果,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憾治疗效果欠稳定。 3. 两点注意事项 A. 如果使用CIDR治疗COD,仍会有一小部分COD病例复发。 B. 卵泡囊肿病例的淘汰率(35-41%)显著高于黄体囊肿病例的淘汰率(9-11%)。 八、 改善饲养管理,降低COD发病率 业已清楚了解:LH的释放和数量主要取决于能量供应;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则主要受代谢激素(如胰岛素)和生长因子(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影响;能量负平衡会引发较多的COD病例;糖皮质激素的释放会对丘脑下部-垂体轴产生负作用。如果读者能够理解这几句简短陈述所包含的生产实践指导意义,那就会自觉主动改善产后母牛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和疼痛,尽量为产后母牛创造舒适干燥清洁环境,使其产后吃好和休息好,COD发病率也就一定会自然减少了。 九、 关于COD结语 与产后瘫痪病比较,尽管COD最早发现于1831年,并经西方学者近180年不懈努力探索防治本病的根本解决方案,但并无实质性突破,仍处于认识论的必然王国阶段。这主要缘于发病机理未完全破解,治疗效果不稳定。虽然如此,但如果类型鉴别诊断准确,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症用药,是可以取得一定治疗效果的。令人感慨的是,40年前20岁的我,是从国外文献中获知COD的ABC;40年后60岁的我,却还得倚靠国外资料来介绍防治COD的进展。那么,这40年,扪心自问,中国人包括我自己,对COD都做了哪些工作呢?我们是否认真开展过临床试验研究?取得的数据是否完全准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呢? 下期讨论对产后牛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