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奶牛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 虽然造成奶牛繁殖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先天性繁殖障碍包括幼稚病、生殖器官畸形、两性畸形、异性孪生母犊和遗传倾向。后天获得性繁殖障碍包括饲养性、管理利用性、繁殖技术性、环境性、衰老性和疾病性等原因。 在正常繁殖情况下,由于抗体生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产生自发免疫而延迟受孕3年以上者,均称为免疫不孕症。生殖细胞、受精卵、生殖内分泌系统及其所分泌的激素均可作为抗原而激起免疫应答。 免疫性繁殖障碍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免疫性繁殖障碍包括:机体对睾丸、卵巢及其生长细胞等产生的自身免疫造成的雄性精液常规检查异常,如精子减少症或精子无力症:雌性排卵功能障碍,如卵巢早衰或无反应性卵巢综合征等。或由于对丘脑下部一垂体一卵巢(睾丸)轴的周期性变化受到破坏,从而引起生育功能障碍。狭义上是指雄性的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内,雌性生殖道功能正常,能正常排卵,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根据抗生育免疫的作用环节,可将免疫性繁殖障碍分为抗精子免疫性繁殖障碍及抗透明带繁殖障碍等。 2 奶牛繁殖障碍的症状 引起奶牛繁殖障碍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母牛不发情或隐性发情 母牛处于长期不发情状态,或者偶有发情,表现很微弱,且发情持续期很短。 2.2 屡配不孕 不孕症是奶牛最常发生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占生育母牛的15%左右,对奶牛生产造成危害,严重影响奶业发展。不孕症的类别繁多,病因错综复杂。 2.2.1 排卵障碍 包括不排卵和排卵延迟。不排卵的病牛一般具有正常的发情周期(平均21 d),直至发情期卵泡能发育到最大体积,但不排卵,进而成熟的卵泡发生退化和闭锁,形成闭锁卵泡。掂统计,由排卵障碍引起的屡配不孕占整个不孕牛的30%-40%,大大降低受胎率。 2.2.2 胚胎早期死I二 指母牛配后10-35d引起的胚胎死亡。据统计,由胚胎早死引起的不孕占不孕牛的20%左右,对受胎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上表现为发情不规则,有时表现为发情时粘液浑浊不清。 2.3 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干尸化和无活力的弱仔。 2.4 生殖器官疾病 主要为卵巢和子宫疾病。据报道,这两种疾病引起的不孕占整个不孕牛60%左右。卵巢疾病包括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和卵巢囊肿。子宫疾病包括顽固性或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轻度子宫内膜炎。 3 诊断方法 除了常规临床检查外,可采用乳汁孕酮测定法及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法。 3.1 乳汁孕酮测定法在不孕症诊断上的应用 奶牛乳汁孕酮水平的高低与黄体的机能密切相关,因此,对乳汁孕酮测定进行妊娠和监测奶牛的生育力,进而预防不孕症。 3.1.1 在配种后20—25d之间采样,进行孕酮(PD测定,其妊娠诊断标准如下: P4<2μg/mL:黄体,未孕 P4<2μg/mL: 黄体,已孕 P4为2~11 μg/mL:有黄体或无黄体,可疑 3.1.2 产后母牛生殖机能状态的监测:母牛产后两周开始采集乳样,每头牛每周采两次,直到诊断己孕为止。将奶牛发情行为的记录与孕酮分泌形式联系起来分析。其结果可分为以下四类: 3.1.2.1 孕酮浓度发生正常周期性变化,为发情周期正常。 3.1.2.2 卵巢周期正常,但无发情表现,属于暗发情。 3.1.2.3 产后50 d以后的乳汁孕酮浓度持续偏低,说明卵巢尚未开始发育或卵巢停止活动。 3.1.2.4 乳汁孕酮浓度连续升高达30d以上,说明有持久黄体存在。 Callahan等(1971)发现,奶中产后5d卵巢上有卵泡发育,约在第20天发生第一次排卵。在排卵后末受精的情况下,如果孕酮水平升高持续在25d以上,便认为存在有持久黄体(Ball,1982)。袁伟等(1985)对奶牛产后期孕酮浓度的测定也起到了同样的监测作用。 3.2 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方法 3.2.1 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方法很多,有配种后试验、精子-宫颈粘液穿透或接触试验、补体依赖性精子制动式细胞毒试验、精子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性标记抗免疫球蛋白或A蛋白试验,混合凝集试验,免疫珠结合试验等。 3.2.2 抗透明带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 3.2.2.1 透明带抗体的检测法:包括透明带沉淀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3.2.2.2 精卵相互作用直接检测法:可由精子-透明带结合或穿透试验或精子-去透明带仓鼠卵子穿透试验进行检测。 4 治疗原则 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治疗,应根据病因,采取适当措施。目前,临床上治疗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生物疗法 公牛对于母牛的生殖机能是一种天然刺激,对于与公牛不经常接触的母牛,可起催情作用。 4.2 激素疗法 促卵泡素(FSH)可治疗卵巢静止、多卵泡发育及卵泡交替发育。PMSG的作用类似促卵泡素,也可用于催情。对于卵泡囊肿,可用促黄体素(LH)、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孕酮治疗。前列腺素F。及其类似物对治疗持久黄体具有特效,也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对排卵延迟的病牛,可用促黄体素和孕酮,效果良好。催产素可治疗持久黄体和黄体囊肿。1959年,Armstrong和Hamse I首次报道,催产素能诱导青年母牛发情,后来Cooke于(1982)发现注射催产素可使外周血浆13,14双氢-15酮PGF2。浓度上和孕酮水平下降,说明催产素有溶黄体作用。1986年段恩首次报道了催产素对奶牛持久黄体和黄体囊肿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是催产素首先与子宫内膜的催产素受体结合,引起子宫内膜阵发性分泌PGF2a。这种内源性PGF。再通过局部反流输送方式及子宫-卵巢淋巴网到达卵巢,使卵巢黄体组织释放大量催产素,大剂量的催产素亦直接作用于黄体细胞,发挥溶黄体作用。 4.3 激光疗法 用氦氖激光治疗奶牛疾病性不孕症,效果较好。 4.4 子宫冲洗灌注法 用温生理盐水或其他防腐收敛溶液结合抗菌药物或单纯灌注抗菌药物,可治疗子宫阴道炎症,并可促进发情。 4.5 针灸疗法 可治疗黄体囊肿、持久黄体、卵巢静止,卵巢萎缩和子宫弛缓。 4.6 中药疗法 这是传统经验疗法。大温经汤、养情汤、益母黑豆汤、复方淫阳汤、益母艾归汤可治疗卵巢疾病,完带汤、子宫丸、益母鸡冠汤等可治疗子宫疾病。另外,复方仙阳汤可治疗奶牛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性不孕症。补中益气汤加减可促进产后子宫复旧,清宫消炎混悬剂,用于防治子宫内膜炎。祛衣散可预防奶牛胎衣不下,祛衣灵可治疗奶牛胎衣不下,保胎散预防牛流产等,壮阳散可治疗公畜性欲低下、死精子、采精量少等症。 4.7 手术疗法 卵巢囊肿可采用挤破、穿刺和卵巢摘除等手术方法。 5 控制奶牛繁殖障碍的对策 5.1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确保奶牛日粮营养平衡,使用奶牛专用配合精饲料,定期对饲料营养成分化验检测,保证其质量。 5.2 推广奶牛繁殖技术规范 使用标准化的冻精。种公牛冻精要求解冻后精子密度、活力、有效精子数量必须符合要求;重视母牛发情鉴定(观察时间,检查方法等):严格执行人工授精操作规范(输精时间、部位、卵巢检查、妊娠诊断等)。 5.3 加强干奶期、围产期母牛的饲养管理 干奶期要合理投料,控制母牛膘情和体况,防止肥胖;围产期注意维生素A、D、E和微量元素硒的补充,矿物质Ca、p比例,以减少胎衣滞留和子宫复旧延迟;加强产房的环境卫生和消毒,降低产后生殖器官的感染;改进盲目接生助产方法。对正常的经产母牛以自然分娩为主,对初产母牛的助产应待胎儿肢蹄露出产道时助产。尽量减少人员手臂或机械进入母牛产道造成创伤感染。 5.4 实施母牛产后重点监控 在产后15d内,重点监控子宫恶露变化(数量、颜色、异味、炎性分泌物等):在产后20-40d,主要监控母牛子宫复旧进程:产后40-60d,重点监测卵巢活动和产后首次发情出现时间。 5.5 提高奶牛不孕症防治效果 应对母牛子宫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进行牛群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监测(β-胡萝卜素、Ca、P等),有条件时可进行乳汁孕酮测定分析,定期进行奶牛酮病和隐性乳房炎的监测。 5.6 重视繁殖技术管理 建立繁殖记录体系,制定主要繁殖技术指标和牛群繁殖动态监控程序表,改进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增强牛群的健康水平,减少不孕症,提高繁殖率。 |
GMT+8, 2023-6-6 04:56 , Processed in 0.02951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