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羊类动物的研究与保护
绿音儿
(原报告由李春旺做,有修改)
一、中国羊类动物的分类与分布
1.羊类动物的分类
羊类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真兽亚纲,偶蹄目,牛科。偶蹄目是一类第三,第四两指(趾)同等发达,指端有蹄,而第二,五指(趾)很小或退化消失的动物。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包括反刍亚目、猪形亚目和驼形亚目。猪形亚目中如猪和河马。反刍动物则包括牛,羊类以及鹿类动物。 牛科,也叫洞角科,主要栖居于草原、山地,少数也有森林的食草兽。它们的角终生生长,内有骨质角髓,外包角鞘。牛科动物中有许多已经被驯化为家畜,是肉食,毛皮和畜力的重要资源。我们在此介绍的是中国现存的野生羊类动物,顺便简单介绍我们仅存的两种野生牛类,野牛和野牦牛。 牛科动物出现在2千万年前,随后经历了快速的辐射进化,形成了广泛的分布格局。牛科动物的物种分化模式复杂,形态多平行进化,化石数据残缺不全。这使得牛科动物的分类成为高等动物分类学中的一个难题。其中一些羚羊的分类甚至依赖于人们的约定俗成,而非科学论证。
|
以中国羚羊类动物的分类为例。尽管人们已经对它们所属的原羚属以及其它亚洲羚羊的进化关系达成一定共识,但是其中三种羚羊之间的进化关系仍然是争论的焦点。例如同样被称作羚羊的著名的藏羚羊。有研究者曾把藏羚和赛加羚羊同归于一个亚科,但同时有一些学者依靠形态数据或是遗传学分析将藏羚归入羊亚科,而不是羚羊亚科。而仅存于我国青海湖地区的珍兽,普氏原羚,其分类地位一直是动物学家头疼的事情。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个杂交产物。而经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目前研究者认定它是独立的物种。
分类学的研究一直是动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其观点可能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其后介绍的分类,是目前多数研究者认可的分类系统。但不一定是最终的真实结果。
2. 中国的牛科动物简介 (1)牛亚科 野牛(Bos gaurus)
又被称作(牛曷)野黄牛,“白袜子”,印度野牛。野牛的体形巨大,牡牝都有角。身体披毛短而厚。野牛是典型的热带种类,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
和家牦牛长的很像,及其耐寒,怕热。牡牝都有角,爱吃粗草,不吃谷粒。分布在我国西藏高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山羊亚科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也叫扭角羚,金毛扭角羚,白羊。虽然被称作“羚牛”,却不是牛,而是羊。体形大而粗重,公母羊都有角。它是著名珍兽,白天多隐匿在竹林中,清晨傍晚出来觅食。分布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秦岭一带,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北山羊(Capra ibex)
也叫亚洲羱羊,悬羊。中等体形,公母羊都有角,但是公羊角远大于母羊,甚至可长达1米。北山羊喜欢登高,栖息在高原岩石和石质流砂土上,或是在荒裸地上生活。记载出现于西北及西藏地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盘羊(Ovis ammon)
也叫羱羊,大角羊。中等体形偏大,粗壮,公母羊都有角,但是公兽角远大于母兽。盘羊角为世界狩猎爱好者收藏的珍品。栖息于无林开阔的高原、丘陵和高山。分布于西北地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岩羊(Pseudois nayaur)
也叫石羊、蓝羊。公羊角特别粗大,母羊角很短,典型的裸岩区栖息动物,产于西南、西北及内蒙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喜马拉雅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
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其体型粗壮,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栖息于喜马拉稚山南坡,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别名苏门羚、明鬃羊、山驴子.雌雄均具短而光滑的黑角。生活于高山岩崖或森林峭壁。产于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斑羚(Nemorhaedus goral)
别名青羊、山羊,体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生活于山地森林中,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产于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赤斑羚(Nemorhaedus cranbrooki)
别名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我国是1979年发现赤斑羚的。其为典型的林栖动物,多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林内较空旷处或林缘多巨岩陡坡的地方。产于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羚羊亚科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
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独角兽,藏羚为我国特有动物,雄性角长而直,雌性无角。栖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带。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产于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别名长尾黄羊,体型似黄羊较小。雄羚角较长,雌羚的角较短。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产于西北及内蒙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别名原羚、西藏黄羊、小羚羊,体小,雄性具角,典型的高原动物,栖息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过群居游荡的生活,产于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
别名滩黄羊,我国特产动物,目前仅栖息于青海湖周边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蒙古瞪羚(Procapra gutturosa)
也称黄羊,仅雄羊有角,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形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区,奔跑极快。原分布于我国北部广大地区,入内蒙,甘肃,吉林以及河北北部。
赛加羚(Saiga tatarica)
别名高鼻羚羊、大鼻羚羊,雄性具角,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善跑,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中国羊类动物的地理分布情况 中国羊类动物的大致分布区域:
西部地区:包括西北部地区和青藏高原区,主要涉及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和贵州西部,以及云南西北部。主要分布有:北山羊、盘羊、喜马拉雅塔尔羊、岩羊、藏羚、藏原羚、鹅喉羚、普氏原羚、赛加羚、鬣羚、赤斑羚、蒙古瞪羚。
中南部地区:包括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华南和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有:斑羚和鬣羚。
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主要分布有:蒙古瞪羚和斑羚。
中国羊类动物主要分布区生活环境特点:有三种: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裸岩、草甸地带(雪线以上);海拔2000~3000米荒漠、半荒漠;高山岩崖或森林峭壁。
二、中国羊类动物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实行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措施,首先要知道被保护动物的数量多少,以及其在空间上,或是依时间变化的情况。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种群及其动态问题。对动物生活的环境状况以及植被等做调查,了解其生境信息,是在自然界保存该物种的关键。而研究了解动物个体,以及社群行为是有效保护动物的基础。物种濒危的原因可能有内部原因或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如遗传多态丧失,基因漂变,或是繁殖障碍。对现在的濒危物种而言,更多的问题出在外部原因上。例如丧失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地,或是生存地破碎成小片,各个家族、种群之间不能交流,增加了小的孤立种群灭亡的概率等。基于科研人员调查的数据,以及对物种濒危原因的分析结论,人们需要制定适当而实际的保护策略。
由于生物保护是一项实际工作,其基础的科研工作需要涉及到各种技术。在宏观方面,人们可能会利用无线电遥测、航片、GM 卫星照片了解动物个体数量,生存状况,以及评价其生活环境,并利用这些数据预测未来的情况,或是可能适合动物生存的新的环境等。在微观方面,人们可以利用DNA分子技术等遗传学技术了解动物的遗传状态,基因多态的多少和变化,为合理的种群管理提供遗传学的数据。另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同位素分析技术,分析动物的生殖周期,激素变化,分析造成濒危动物的生殖困难的原因,并试图解决之。而利用计算机的复杂快速的运算能力,运用模型可以将所收集的数据综合分析,并预测动物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基础研究上,目前人们已基本查清我国羊类动物的种群数量与动态,确定了各种羊类的濒危等级。已经基本清楚了羊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而目前,由于经费和人员有限,人们只深入研究了少数几个物种,如普氏原羚、蒙古瞪羚和盘羊等。
以普氏原羚为例,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的报告,目前只在青海省的青海湖附近发现普氏原羚。在最近的几十年里,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无限制的猎捕,普氏原羚由原先的上万头,迅速减少至只剩下200只。在中国本地哺乳动物物种之中,普氏原羚的受威胁程度最严重。1996年《IUCN红皮书》将普氏原羚列入极危等级(CR),1999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也将其列入极危等级(CR)。普氏原羚的存活现在只能依靠有效的保护工作。从1994年开始,几名科学家开始开展工作,研究普氏原羚。他们收集了有关该物种的种群现状、栖息地和威胁因素的信息。
普氏原羚主要居住在半干旱和干旱的大草原。青海湖周围的地区是目前惟一能够见到普氏原羚的地方。青海湖在过去的50年里经历了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已经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青海湖地区的人口数量、牲畜数量、转化为农田的土地、当地工业产量以及青海湖周围的沙漠都急剧增加。青海湖南部的土地已经转化为农田和围上栅栏的绵羊牧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沙漠的扩张是栖息地被破坏的标志和结果,但是沙漠却可以为普氏原羚提供容身之地,因此还起到了保护普氏原羚的作用。
普氏原羚分布于3个互相隔离的地方:元者河、青海湖保护区和湖东地区。根据1994年到2002年间所做的调查统计,估计普氏原羚的总数量不超过200只。在这三个地区之中,元者河地区只有几个分散的小种群。青海湖保护区曾经是普氏原羚安全的避难所。1988年时,科研工作者估计,该保护区内有普氏原羚49只。但是到了1992年,该数目下降到37只,而到了1994年剩下19只。到1998年时,只剩下8只普氏原羚。目前,湖东地区是该物种主要的栖息地,这里是一个面积约为200 平房公里的绵羊牧场。
在1994年秋,青海湖附近的草原已经与一个政府企业签约作为绵羊的养殖场。草原围上了栅栏,防止普氏原羚自由地进入良好的牧场。栅栏扩展到了沙漠地区。为了获取食物,普氏原羚不得不越过栅栏或从空隙挤进草原。1997年,50多只普氏原羚没能逃出草原上的栅栏。1999年当科学家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些栅栏仍然在继续扩展。用做栅栏的材料是金属丝网,网洞很小,普氏原羚无法钻进去。在过去的几年里,人类已经剥夺了普氏原羚的绝大部分栖息地。而偷猎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湖东地区周围,这里有一条主要的高速公路正好跨过普氏原羚的分布区。狼捕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拯救野外的普氏原羚,避免其绝灭,他们建议中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采取以下三个紧急行动:
1.必须指定当地人在普氏原羚剩余的栖息地里进行步行或摩托车巡逻,完全禁止偷猎现象。
2.应该关闭湖东主要的国有绵羊大农场或将其移到其他地方,或者拆除大部分栅栏。必须限制绵羊的数量,并使用传统的放牧方式,用牧羊人来保护羊群。必须为普氏原羚单独留出一些区域,把大部分栖息地返还给普氏原羚。
3.保护湖东地区,将其作为普氏原羚的保护区与当地人们一起进行管理。放牧的土地由农业部门管理,而野生动植物由林业部门管理,希望这两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并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着该物种的生态学、行为学、以及遗传学研究。他们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数据证明,普氏原羚是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物种,在进化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适应特征。他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确定了该物种的主要分布地。他们通过将近十年的研究证实,普氏原羚的采食习惯,生活习性与当地主要牲畜有很大区别,对牧业不存在严重的影响,和竞争关系。普氏原羚属于精食型动物, 在沙地与草地之间的生态交错带觅食,一天有多个采食周期。每天家畜出圈时,退回沙地,傍晚,家畜回圈时,再出来采食。他们认为人们完全有可能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三、中国羚羊的濒危等级与濒危原因 1. 濒危等级 IUCN濒危等级
极危(CR):普氏原羚。
濒危(EN):羚牛、盘羊、赛加羚。
易危(VU):鬣羚、喜马拉雅塔尔羊、斑羚、赤斑羚、藏羚、藏原羚。
低危(LR):鹅喉羚、蒙古瞪羚、岩羊。
CITES物种贸易公约,列入附录的动物禁止贸易(Ⅰ)或有贸易限制(Ⅱ)
附录Ⅰ:鬣羚、斑羚、赤斑羚、盘羊、藏羚。
附录Ⅱ:羚牛、赛加羚。
2. 濒危原因 很多人对一个动物濒危的原因产生怀疑,认为既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那么动物灭绝就一定是自然淘汰的结果。比如,很多人认定大熊猫是孑遗物种,进化的末端,其保护是浪费资源。无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其在羊类动物中都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蹄类是进化史上出现较晚的动物类群,具有很强适应性。它们的有效可存活种群能小于人们预测的50个个体。例如阿拉伯的大角羊,在其灭绝事件发生后仅存10个个体,目前建立起种群仍然达到2000余头。虽然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因为在这个小而孤立的种群内部发生近交而丧失,但目前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衰退现象。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麋鹿、普氏野马等动物中。这说明,有蹄类动物,尤其是羊类动物并没有到达它们的进化物种寿命,那么它们的濒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说,人类干扰是羊类动物濒危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由于羊类动物具有一定的资源和利用价值,用人们的话说就是浑身都是宝,所以对野生种群的掠夺性开发,直接猎杀是多数羊类动物的主要濒危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大家熟知的藏羚,由于其绒的利用价值而惨遭大量猎杀。另外,由于高鼻羚羊的羚羊角的中药价值,盘羊,北山羊等角的美学价值,以及蒙古瞪羚,普氏原羚的肉用价值都是导致物种濒危,遭受屠杀的直接原因。另一个濒危原因是人类活动使羚羊栖息地缩小和破碎化,以蒙古瞪羚为例,由于人类生活生产用地扩张,草原圈地放牧,占用了蒙古瞪羚在中国北部的主要生存空间。目前,蒙古瞪羚在中国已经十分少见。蒙古国的蒙古瞪羚在向南迁徙时需要绕道很远才能到达原夏季牧场。这对蒙古瞪羚的生存已经产生很大影响。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质量下降,是动物濒危的又一重要原因。以普氏原羚为例,人类活动加大了其栖息地沙化,荒漠化程度,牧场圈地不准普氏原羚进入好草地采食,家畜与羚羊竞争有限空间和食物,以及增加普氏原羚被狼捕食的概率都使普氏原羚生存地质量下降,是其走向灭绝的主要原因。拯救这些濒危物种,需要采取正确而恰当实际的保护对策,以下对保护对策做一大致介绍。
四、动物保护的对策和面临问题 正确的保护对策一定要科学而经济,这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研究的结果才能选取适当的地点,设计合理的保护区。以羚牛保护为例,科学研究发现,羚牛会在山麓上因季节发生沿山路的垂直性迁移,冬季会下降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而某秦岭羚牛保护区,由于设立在海拔4000米以上根本无法保护羚牛的生存,形同虚设。针对濒危原因的不同以及轻重缓急选取正确的保护方法。对于由于人类猎杀造成的濒危和种群下降,要加强林业公安巡逻,大力反对盗猎活动。对于因栖息地破坏或是碎片化造成的濒危,要极力消除造成栖息地质量下降的原因,或是建立连续的保护区廊道,使各个保护区相连,动物能正常迁徙交流。
建立保护区,需要考虑到很多问题,如保护区的位置,面积,功能等。一个保护区,必须建立在恰当的位置上,要保护物种的主要栖息地,重要繁殖地,或是迁徙时的休息站。保护区要有足够面积,但也要经济合理,不能浪费资源。无论如何,这些选择首先要考虑到保护区的功能,是以保护单一或是少数物种为目的,还是保护一个特殊的群落或是生态系统。即使是保护单一物种,也要考虑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能杀光所有的竞争者,捕食者,否则该物种会因为没有捕食者筛选衰弱个体,或是竞争者维持总体平衡而最终发生种群,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对于保护区的大小,形状等设计,有专门的学科讨论。看究竟是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的保护区好,需要考虑到被保护物种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像大熊猫,虎等大型动物,领域性强,单独生活,需要生活在一个群落的中央,则需要一个大的保护区,以保证保护区有足够的面积,能负担足够数量的个体组成一个生殖群体。而对于那些在群落边缘生存的物种,或是成群居性的物种,设立几个小的保护区,可以增加保护整个物种的概率,即使其中一个种群发生局部的灭亡,也有个体生存下来。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在此不一一赘述。
除了在当地建立保护区,保护物种以及其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外,还有一些保护措施,如动物园引种,圈养,人工驯养等,被称作异地保护。这样的保护实际上是保存了物种的基因库。其目的是为未来重新引入原生活地,或是补充野外种群提供个体,或是为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另外由于很多野生动植物是资源物种,在原生活地之外建立新的,人工饲养种群,也成为人类资源的供给库,减轻对野生种群的掠夺性开采。
但是,圈养对动物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长期性的。圈养形成了隔离的小种群。这些隔离的种群由于数量有限,会发生遗传漂变与基因丢失。长期的圈养会使动物失去野外继续生存的本能,甚至丢失了基因。例如,野生骆驼与家养骆驼,其区别主要在于几个基因,其中,野生骆驼可以忍受盐碱化水源和恶劣饲草情况,而家养骆驼就已经丢失了这一功能。目前,高鼻羚羊在中国仅存在圈养种群,这些个体是通过人工驯化的。虽然在羊类动物中,尚未进行圈养种群野放试验,无法预测其野放的具体结果。但是,在普氏野马,麋鹿,虎等动物的野放试验中,科学家们总结经验发现,野放的圈养动物已经很难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它们不知道如何躲避天敌,甚至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食物,不会采食。在野放之前要进行长时间的反驯化,行为再塑,鼓励动物恢复野性,慢慢适应接近野外的生存环境。所以,建立圈养种群是动物保护没有办法的办法。
圈养对动物还会有短期的影响。也就是,野生动物被圈养后,会产生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如动物出现一些控制自我的行为,一些正常的行为不能表达,如不会玩耍,不会和其它个体交流。它们还会出现圈养紧张,对圈养的小空间限制、人为干扰产生极大的反应。由于在圈养环境中缺乏多样化的刺激,动物会出现刻板的行为,就像人们说的那样,傻了似的。圈养空间小,使一些需要大空间表达迁徙行为的动物,无法正常迁徙,例如被围栏圈养的蒙古瞪羚,会在迁徙季节到来时焦躁不安,不停冲击围栏造成伤害。
圈养环境对濒危动物更严重的影响,在于影响它们正常的繁殖活动。小圈养环境和人类干扰阻止动物表达性行为,人工设置的栏舍使动物之间不能发生自然的交流、个体识别,缺乏相互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动物成年后不会表达正常的性行为,无法参与繁殖,这在大熊猫中是十分严重的问题。目前人工饲养的上百头熊猫里,能正常参与自然繁殖的雄性熊猫不多于10只。人们只好依赖人工受精维持物种的生殖。在圈养的麋鹿种群中也出现过这一问题。但是当圈养空间增大,个体增多后,这一困难自然消失了。圈养的动物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社群环境,还可能发生性偏好问题,不能接受同种动物的求爱行为,反而对非同种动物甚至饲养员产生性偏好。在小的圈养环境中,动物社群的社会等级和拥挤效应格外严重,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被攻击个体由于没有足够的逃逸空间而受重伤。人们发现,在圈养的高鼻羚羊种群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落败的交战一方,无法逃到足够远的距离外,胜利方为了维护本能的领域而持续进攻,导致严重的个体伤害。
人工饲养和圈养对于育幼行为的表达也有严重的干扰。很多雌性动物,如鹿类,羊类,怀孕的母兽临产前会远邻自己所在的群体,单独生殖,而圈养的环境中,缺乏一个偏僻孤立的环境,可能会造成待产母兽紧张难产,或是生产后无法正常表达亲子行为。而一些类型动物的母兽在产子后并不立即照顾子兽,在授初乳后,可能会将子兽留在隐蔽地一段时间,自己补充营养后回来哺乳。但是在圈养的环境中,由于有人类干扰,饲养员生怕出现弃婴行为,而人为中断母兽正常表达的育幼行为,将子兽取走,人工哺育。很多动物幼体在刚出生时发生一种印痕行为。新出生时经常见到的生物成为自己的母亲,而依次反射认定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被人工饲养大的动物个体经常出现心理扭曲。饲养员对于初生动物过于关爱,使动物发生自我识别障碍,不能识别同种个体,无法学习恰当的如性行为,育幼行为,玩耍行为,通讯行为等。以上是从其它动物的圈养经验中总结的,因为中国羊类动物没能建立很多圈养种群,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实例。
除了建立保护区外,设立有人类辅助生存的保护区、种源基地为未来野生种群的恢复提供种源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对策。但建立圈养种群不是最终目的,建立圈养种群的最终目的是在野外恢复种群,让物种加入整个自然进化的节奏和队伍。而不是成为活的标本。
动物野放的先决条件是实行合理的遗传管理,发掘已经在圈养条件中失去的潜在行为,通过释放空间的操作逐步进行。如一步步进行软释放。首先在具有丰富圈养环境的小围栏中驯化,使之慢慢恢复多样化行为,消除刻板行为,然后在大围栏中观察,尽量减少人类干扰,减少人工补充饲料,使动物适应接近野外环境的食物饮水条件,之后再释放到野外的栖息地。这一过程在麋鹿的野放上达到初步的成功,而在野马野放上得到了一大教训。
羊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的朋友,美所歌颂的对象,甚至是神化的人物。羊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一大来源。羊还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类群。中国野生羊类的生存已经遭受了很大威胁,人们的贪欲正在使我们逐渐失去这一伟大的朋友和重要伙伴。不仅是羊类动物,所有动物的保护都要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一时的头脑发热或是感情用事不能对它们的保护有任何有利帮助。科学的结论和理智的对策是保护它们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