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R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MR网 门户 奶牛保健 兽医相关 查看内容

奶牛保健的实验室监测(一)

2010-7-29 01: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35| 评论: 0

摘要: 实验室检验是指采取病畜的血液,尿液,粪便或其他体液及病理产物,如胃液,脑脊髓液,腹腔穿刺液等,在实验室特定的设备与条件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于显微镜而观察其有形成分的方法。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 ...

   实验室检验是指采取病畜的血液,尿液,粪便或其他体液及病理产物,如胃液,脑脊髓液,腹腔穿刺液等,在实验室特定的设备与条件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于显微镜而观察其有形成分的方法。

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有些疾病仅用一般临床检查方法就能做出诊断,而有些疾病则必须配合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这种特殊的检查方法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以后的估计。然而检验的结果必须结合临床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切不可单纯依靠检验结果就下结论,下面着重介绍临床检验常用项目的检验及临床意义。

一、临床血液学检查,按其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   用物理学方法,测定其物理特性: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红细胞脆性,红细胞沉降速度等。

(二)   以化学方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如血红蛋白的测定等。

(三)   借助于显微镜,检查其血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的变化: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分类计数等。

  在临床实践中,通常只根据临床的启示及诊断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某些项目的检查。

1、血液样品的采取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或需要的血液数量,血液样品可以从静脉血管末梢血管或心脏穿刺采取。对于奶牛,通常用颈静脉采血或尾静脉采血。

2、血液样品的抗凝剂,常用的有:EDTA二钠(10%),草酸钾(10%)枸橼酸钠(3.8%)、 肝素(1%),我们现在所用的抗凝剂为3.8%柠檬酸钠,此液0.5ml可以使5ml血液不凝固。

3、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光电比色法,电子细胞计数法等。其中常用的是显微镜计数法。

(1) 方法4ml生理盐水+20ul血液混匀,吸取少量放于计数室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五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

(2) 计数法则: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

(3) 计算:80个小方格红细胞总数×10000=红细胞总数/ul

(4) 临床意义:

红细胞数增加   绝大多数为相对性增多,而绝对性增多较为少见。

相对增多    多为机体脱水,造成血液浓缩而使红细胞数相对地增多。见于急性胃肠炎、肠变位、牛的瓣胃或真胃阻塞、渗出性胸腹膜炎、日射病与热射病、某些传染病及发热性疾病等。

绝对性增多   为红细胞增生过盛所致,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又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可增加2-3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是由于代偿作用使红细胞绝对数增多,见于代偿机能不全的心脏病及慢性肺部疾患。

②红细胞数减少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出血性贫血   见于内脏损伤、外伤及大手术后、寄生虫病及某些有毒植物中毒。其特点是单纯的红细胞数目减少,每个红细胞的大小、形状及所含的血红蛋白基本不变。常在出血后72-96小时,外周血液涂片常出现有核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见于血液寄生虫病(焦虫病等),溶血性细菌感染(钩端螺旋体菌、溶血性梭菌等),病毒感染(马传染性贫血),化学药品中毒(铜、铅),有毒植物中毒(蓖麻子中毒)、某些代谢病(牛产后血红蛋白尿症),自体中毒,异体免疫(注射某些血浆及尿中有游离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大小不匀,异形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明显增多(骨髓造血功能旺盛的反映)。

骨髓造血功能不全性贫血   见于物理性、化学性因素及有毒植物(如蕨中毒)所致的贫血。它的特点是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数一致的相应下降,同时外周血液染色涂片见不到有核红细胞,表示骨髓再生功能衰退。

营养不良性贫血:见于矿物质不足(如铁、铜、钴)及其他营养物质不足所致的贫血。其特征为小细胞浅染性贫血,常见者如仔猪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所致的贫血。其特征为红细胞呈现大红细胞正染性贫血。

继发性贫血:见于慢性肝病、肾脏疾病、肿瘤、白血病等所引起的贫血。其特征为红细胞呈现小红细胞正染性贫血。

4、白细胞计数

1)原理:将计数室内四角四个大方格内的全部白细胞依次数完。

2)计数法则: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3)计算:四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50=白细胞数/ul

4)临床意义

白细胞数增多

   感染:感染某些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可使白细胞数显著增多;某些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的感染,也可使白细胞增多;此外,真菌感染时,白细胞数也有所增加。

    炎症: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重剧性胃肠炎、腹膜炎、肾炎、创伤性心包炎、子宫炎等疾病时,白细胞数可大量增加。

   肿瘤、急性出血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如酸中毒、尿毒症等)以及注射异性蛋白之后,白细胞数均可增加。

   白血病时白细胞数极显著地增加是一个重要特征。

白细胞数减少

     某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猪瘟、流行性感冒、马传染性贫血等,由于造血器官受到抑制而使白细胞数下降。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一时有量过大,如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等。

     各种疾病的濒死期,白细胞总数会迅速下降,有时可在一天之内由7000-8000/ul下降到2000-3000/ul,表示预后极为不良。

       某些血孢子虫病,休克,营养衰竭症以及骨髓再生功能不全时,白细胞总数均可减少。

5、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被检血推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1) 染色方法:一般用瑞特氏染色法,将自然干燥的血片署于水平支架上,滴瑞特氏染液于血片上,并计其滴数,直至将血膜盖为止。传染1-2分钟后,滴加等量缓冲液或蒸馏水,轻轻吹动使之混匀,再染4-10分钟,用蒸馏水冲洗、吸干、油镜观察。

(2) 临床意义

各种白细胞的作用,嗜中性白细胞是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最活跃的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来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嗜酸性白细胞常出现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一般认为这类细胞能抑制组织胺或类似组织胺等有毒物质的产生并有解毒作用。嗜碱性白细胞的嗜碱性微粒含有肝精或人全部由肝精组成,说明它们具有抗凝作用。淋巴细胞与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畜体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属于巨噬细胞,其特殊酶系统是用以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在发生慢性感染以及需要清除的组织碎片较多的条件下,单核细胞即大量出现。

各种白细胞增减的意义如下:

A、 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传染病(如炭疽、出败、猪丹毒等),某些化脓性疾病(化脓性胸膜炎、化脓必腹膜炎、创伤性心包炎、肺脓肿等),某些急性炎症(胃肠炎、肺炎、子宫炎、乳房炎等),某些慢性传染病(鼻疽、结核),大手术后(一周之内外伤、酸中毒的前期、烫伤等)。

B、       嗜中性白细胞减少   见于病毒性疾病及各种疾病的垂危期,也可见于造血器官机能的抑制与衰竭。

C、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内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球虫、旋毛虫等),某些过敏性疾病(荨麻疹、注射血清之后)、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D、      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中毒、饥饿及过度疲劳等。大手术后的5-8小时后,嗜酸性白细胞常常消失,2-4天后,又常常急剧增多,临床症状也见好转。

E、       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流行性感冒等)及血孢子虫病等。

F、       淋巴细胞减少   当嗜中性白细胞绝对值增多,伴随减少的常常是淋巴细胞,说明机体与病原处于激烈斗争阶段,此后淋巴细胞由少逐渐变多,常为预后良好的象征。

G、      大单核白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原虫性疾病(如锥虫病),某些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性疾病(如马传染性贫血等)。

H、       大单核白细胞减少   见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及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I、         嗜碱性白细胞的增多与减少   此种情况比较少见,对其增、减的意义尚不清楚。

J、        白细胞像出现下列情况时,表示预后不良   白细胞总数与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者;白细胞总数未能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适时增加者;嗜中性幼年型及杆状型显著增多者;嗜酸性白细胞完全消失者。

K、       白细胞像出现下列情况者,表示病情好转   白细胞总数与嗜中性白细胞百分比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者;嗜中性晚幼细胞与杆状型渐次减少而分叶型渐次相应恢复者;大单核白细胞暂时增多者;嗜酸性白细胞重新出或暂增多者;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渐次恢复者。

6、血小板计数

(1)       原理:尿素能溶解红细胞数及白细胞而保存完整形态的血小板,血液经此稀释液稀释后,在血细胞计数室内直接计数,以求得每微升的血小板数。

(2)       方法:0.4ml复方尿素稀释+20ul血液,混匀、静置15分钟左右,使红细胞溶解。再混匀,吸取一小滴充入计数室,静置15分钟左右(使血小板下沉),用高倍镜计数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内的血小板数×1000=血小板数/ul

(3)       临床意义

血小板数增多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多为暂时性的见于急、慢性出血、骨折、创伤、手术后。也强见于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数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穗状葡萄中毒病、某些真菌毒素中毒、某些蕨类植物中毒、马传染性贫血放射病和白血病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同族免疫性、自体免疫性)、感染以及伴有散性血管内凝血过程各种疾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德铭斯基 ( draminski )

TMR Inc. ( 京ICP备11012643号 )

GMT+8, 2023-12-4 12:01 , Processed in 0.0182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