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后盘吸虫病 是由前后盘科的多种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 spp.)的成虫或童虫寄生于奶牛瘤胃和胆囊壁上而引起的一种吸虫病。当大量童虫移行或成虫寄生在瘤胃、小肠、胆管和胆囊时,可引起严重的疾患,甚至发生死亡,是哈尔滨市奶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1.1 流行情况 在哈尔滨各区县,除几家规模化舍饲奶牛场外,均有此病发生,放牧奶牛感染率达80%。本病一般呈慢性感染,虽不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奶牛死亡,却对其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急性病例多出现在10月中、下旬,慢性病例一般于第2年春季发病。 1. 2 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多雨年份的夏秋季节,一般资料认为成虫对奶牛的危害轻微,但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成虫对奶牛的危害也较严重,当大量虫体寄生时,患畜表现为体质消瘦、下颌水肿、贫血等慢性肝片吸虫病样的症状。童虫对奶牛的危害更加严重,患牛表现为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臭味。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退,精神萎顿,消瘦,贫血,黏膜苍白,最后患牛极度衰弱,表现为恶病质状态,卧地不起,终因衰竭而死亡。 .1.3 诊断1.3.1 临床诊断 急性病例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作初步诊断,有时可在下痢粪便中检出前后盘吸虫的童虫,可作出诊断;慢性病例凭临床症状只能怀疑是本病,确诊时必须作进一步检查。1.3.2 病理剖检 在胆囊、小肠等处检出童虫或在瘤胃壁上检出成虫即可确诊。1.3.3 实验室诊断 采用水洗沉淀法进行粪便检查,发现大量灰白色大型虫卵可以确诊。但要注意与肝片吸虫卵区别。1‘4 控制技术1.4.1 治疗 硫双二氯酚(别丁)为治疗奶牛前后盘吸虫最有效药物之一,按60~80mg/kg体重,口服。该药对瘤胃壁上童虫驱净率为87%,对成虫则是100%。此外,氯硝柳胺也有较好效果。1.4.2 预防 预防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4.2.1 定期驱虫 在哈尔滨地区,每年结合春秋防疫进行两次驱虫,一次在11月份,另一次在4月份;在雨水大的年份,每年要用别丁等药物驱虫3~4次,在同一牧地放牧的奶牛应同时驱虫,尽量减少感染源。1.4.2.2 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选择在高燥处放牧,动物的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以防感染。从流行区运来的牧草须经处理后,再饲喂舍饲的动物。有条件的饲养场,应采取轮牧的方式,在低洼牧地上放牧1~2个月后,应将家畜转移到其它无污染的牧地上,这样可以避开感染,家畜的粪便要发酵处理,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产热,以杀死虫卵。 2 肝片形吸虫病 是由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寄生于奶牛的肝脏、胆管、胆囊中所引起的一种吸虫病,俗称“肝蛭病”。引起奶牛的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近年来,随着养牛户对肝片形吸虫病的重视,奶牛主要寄生虫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此病在哈尔滨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此病仍然是对奶牛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2.1 流行情况 哈尔滨市各区县奶牛均有此病,在舍饲奶牛场中也可检出肝片形吸虫,全市平均感染率为37.58%,此病在奶牛多呈慢性感染,但在多雨年份,牛因大量吞食囊蚴而急性感染,本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尤其是犊牛,可使之大批死亡。在哈尔滨气候条件下,急性病例一般于10月开始发病,11月达到高峰,以后转为慢性。慢性病例一般在12月到第2年1月发病。2.2 症状 成年奶牛在少量寄生时多呈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感染严重(超过250条虫体),则营养状况欠佳,也可能引起死亡。奶牛感染了肝片形吸虫后,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食欲减退,反刍异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膨胀或前胃弛缓,下痢,贫血,水肿,不孕或流产,产乳量下降,乳品质量差,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恶病质而死亡。2.3 诊断2.3.1 流行病学诊断 本病的发生由于受中间宿主——椎实螺的限制而有地区性,易在低洼地、湖浸草场、沼泽地带流行。干旱年份发病较少,多雨年份可能大规模爆发和流行,根据此特点可做初步判断。 生于成年奶牛,根据其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2.3.3 实验室诊断 采用水洗沉淀法对奶牛粪便进行虫卵检查,当每克粪便的虫卵数(epg)超过100个时,即可确定为肝片形吸虫病。另外对死亡奶牛进行剖检,在肝脏和胆管中检出虫体,即可确诊。对急性病例致死的要把肝脏撕碎,在水中反复挤压淘洗,如找到大量童虫,即可作出诊断。2.4 控制技术 本病的治疗药物较多,在哈尔滨主要采用以下药物对此病进行治疗。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按2.5—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治愈率在95%以上。 硝氯酚注射液,按0.5~1.O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本药适用于慢性病例,对童虫无效。该药虽然有一定副作用,但因其价格廉,目前应用的还较多。 碘醚柳胺,本药对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和童虫均有明显杀灭效果。按10mg/kg体重内服。对急慢性病例的有效率均达90%。 本病的防制参照前后盘吸虫病。 东毕吸虫病 是由裂体科的几种东毕吸虫(Orientobilharziaspp.)寄生于奶牛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而引起的一种血吸虫病。 3.1 流行情况 本病在哈尔滨流行时间较长,1964年在五常市首次被发现,并先后在呼兰、双城、哈尔滨等地流行,1998年洪水过后,流行更加广泛,给哈尔滨奶牛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此病在奶牛多为慢性感染,一般于12月开始发病,一直持续到第2年4月份。该病的发生与年度降雨量有直接关系,降雨时间越早、雨量越充足,发病就越早越严重。3.2 症状 由于奶牛体形较大,多呈慢性经过。犊牛表现生长发育不良,个体小、体重轻,黄疸和颌下与腹下水肿;严重感染的牛群,奶牛的发情受胎率降低,并出现流产。患牛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心音亢进,频数,节律不齐,有的出现明显的心动间歇。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肺泡音粗厉,胃肠蠕动音极弱或消失。轻症牛运动障碍,举步艰难,排褐色稀便,尿色橙黄。重症牛卧下不起,伸颈呼吸,发出呻吟声,白两鼻孔流出少量黏液。 3.3诊断 3.3.1 临床诊断 由于本病缺乏特征性临床症状,因此临床症状只能怀疑是本病,但不能确诊。而要确诊必须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作综合判断。3,3.2 病理剖检 通过对病死或濒死奶牛的剖检,在肠系膜静脉或肝门静脉血管中检出大量虫体即可确诊。3.3.3 实验室诊断 采用水洗沉淀法和毛蚴孵化法。由于东毕吸虫雌虫在血管内产卵,所以粪便虫卵检查法检出率较低,对于阴性牛可再采用毛蚴孵化法。检出虫卵或虫体即可确诊。对于阴性奶牛又怀疑是本病,可采用斑点金渗滤试验或IHA等免疫学诊断方法,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3.4 控制技术3.乙1 治疗 我们采用复方吡喹酮制剂,以15rug/kg体重,肌肉多点注射,奶牛一次用药虫卵转阴率为80%,虫卵减少率为90%以上。3.4.2 预防 在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上,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尤其要摸清不同地区引起本病蔓延的流行病学规律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3.乙2.1 定期驱虫 每年结合防疫,春秋2次以有效药物杀灭体内的东毕吸虫,使其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在雨水较大的年份,全年可驱虫3~4次,每次驱虫一定要在划定的驱虫草场上进行,严防污染有积水的草场。3.4.2.2 轮牧 在本病的流行区,要全面、合理地规划草场建设,逐步实行划区轮牧,它不仅对东毕吸虫病的控制意义重大,而且对防制各类寄生虫病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3.4.2。3 加强饲养管理 将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严禁到东毕吸虫尾蚴污染水源的牧地放牧。 4 消化道线虫病 是由毛圆科、钩口科、夏伯特科的多种线虫寄生于奶牛消化道所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其种类很多,主要寄生于奶牛第四胃和小肠,在哈尔滨地区流行较为普遍的有捻转血矛线虫、指形长刺线虫、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等等,它们在奶牛体内多系混合寄生。该病多为慢性消耗性疫病,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发展。4.1 流行情况 消化道线虫病是一类非常普遍的内寄生虫病,哈市奶牛的感染率在?o%左右,严重地区达100%。本病长年存在,对奶牛危害很大,影 响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量。4.2 症状 一般情况下,消化道线虫病常表现为慢性过程,病牛日渐消瘦,精神萎靡,放牧时离群落后。严重时卧地不起,贫血,表现为下领间隙及头部水肿,呼吸、脉搏加快,体重减轻、犊牛生长受阻、食欲减退、饮欲正常或增加、下痢与便秘交替。严重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或仰口线虫时,排出带血液的粪便,甚至死亡。轻度感染时,呈带虫现象,但污染牧地,成为感染源。4.3 诊断4.3.1 临床诊断 奶牛感染后,由于体质的强弱和感染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症状。严重感染时,表现食欲不振、消瘦、贫血,颌下、胸腹下水肿,下痢、粪便带血、有时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凭这些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必须在粪便中检出大量虫歹日。4.3.2 实验室诊断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消化道线虫病一般来说都是毛圆科、钩口科、夏伯特科的多种线虫混合感染引起的,粪便虫卵区别困难,要确定是哪种寄生虫则须进行剖检或采粪便进行第3期幼虫培养,并对其进行种的鉴定。4.4 控制技术4.4.1 治疗 我们主要采用自己研制的高效、广谱驱虫药——虫螨净,采用0.2rug/kg体重的剂量,口服用药,进行治疗和预防性驱虫,其虫卵转阴率达95%。在必要的时候,应辅以对症疗法,补饲含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铁)。4.4.2 预防4.4.2.1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作出计划,进行预防性驱虫,在哈尔滨市一般于每年的4、9、11月份各驱虫1次。对于有条件的牧场可以进行寄生虫虫卵监测,发现有大量虫卵感染时应及时驱虫。4.4.2.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增加机体的抗病力;注意放牧和饮水卫生,夏季避免吃露水草,避免在低洼的牧地上放牧,不要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禁饮低洼地区的积水和死水;有计划地实行轮牧;加强粪便管理,将粪便集中在适当地点进行生物热处理,以消灭虫卵和幼虫。 5 牛皮蝇蛆病 是由皮蝇科的牛皮蝇(Hypoderrtla boris)和纹皮蝇(//.1ineatum)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俗称“牛翁眼”。由于皮蝇幼虫的寄生,可使患牛消瘦,幼畜发育受阻,产乳量下降,皮革的质量降低,造成畜牧业经济的巨大损失。本病是哈尔滨市对奶牛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蜘蛛昆虫病。5.1 流行情况 牛皮蝇蛆病主要分布于五常、呼兰、木兰、尚志、延寿、方正、阿城等地,牛的感染率12%。牛皮蝇在哈尔滨出现的时间为?一8月份,第2年春季发育为第3期幼虫,并移至背部,落地变蛹。5.2 症状 幼虫钻人皮肤时,引起皮肤痛痒,精神不安,患部生痂。严重感染时,患牛消瘦,犊牛生长缓慢,贫血;奶牛产乳量下降;有时皮蝇幼虫钻入延脑或大脑脚,可引起神经症状,如作后退运动、突然倒地、麻痹或晕厥等,重者可造成死亡。当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可引起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在寄生部位发生瘤肿状隆起,虫体寄生于隆起部的皮下,用手可触摸到。成蝇虽不叮咬牛只,但当雌蝇飞翔产卵时,可引起牛只不安,恐惧,吃草不得安宁;牛会长时间地站立于高坡上,或停留于河水中,日久牛只消瘦。特别是牛皮蝇产卵时更为凶猛,常突然冲击牛体,牛因惊慌而奔跑,可能引起跌伤、流产或死亡。5.3 诊断 幼虫侵入早期无有效的诊断方法,当幼虫出现于背部皮下时易于诊断。最初在牛的背部皮肤上可以摸到长圆形的硬节,再经一个多月即出现瘤肿样的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孑L,小孔周围堆集着干涸的脓痂。这些小孑L内通结缔组织囊,其中含有一个幼虫。发现这种情况即可确诊。此外,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当地的流行季节和病畜的来源等,对本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5.4 控制技术 消灭寄生于牛体内的幼虫,在防治牛皮蝇蛆病上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要控制或消灭本病,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皮蝇的生物学特性,如成蝇产卵和活动的季节,各期幼虫的寄生部位和寄生时间等,只有具备这些基础资料,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5.4.1 治疗5.4.1.1 药物治疗 在治疗牛皮蝇蛆病时,必须在皮蝇蛆在组织内移行时进行,也就是在成虫产卵后及牛皮蝇出现在背部之前6周时迅速治疗,当大量幼虫寄生于食道或体腔中,治疗时会因幼虫杀死后释放有毒物质而造成局部水肿及肿胀并发症,如在脊髓腔中则引起麻痹,肿胀于食道部则压迫气管引起呼吸不畅。治疗时可采用下列药物。 倍硫磷:剂量为成年牛1.5mL,犊牛0.5~lmL,臀部肌肉注射。对皮蝇第1—2期幼虫的杀虫率可达95%以上。注射时期应在11月。本药效果好,使用方便,是一种杀灭皮蝇幼虫较好杀虫药。 蝇毒磷:剂量为lOmg/kg体重,臀部肌肉注射,对移行期幼虫有一定杀灭作用。 伊维菌素:粉剂和针剂均按0.2mg/kg体重的剂量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目前国产的伊维菌素类浇泼剂已经研制成功,按0.2mg/kg体重的剂量一次用药对皮蝇幼虫的杀虫率和患牛治愈率分别为99.49%和90.00%,给药后?天瘤疱变软、无弹性,30天后幼虫全部杀死。 氯氰碘柳胺钠:5%注射液,按2.5—5rug/kg体重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5%悬浮液,口服,按$mg/kg体重给药;片剂口服剂量同悬浮液。该药对牛皮蝇有很强的驱杀效果,治愈率在95%以上。5.4.1.2 手工灭虫 在牛数不多的情况下,可用此法。到幼虫成熟末期,牛皮肤上的皮孑L增大,可以看到幼虫的后端;这时可用手指压迫皮孔周围,把幼虫从瘤肿内挤出,并将挤出的幼虫杀死。由于幼虫的成熟时间不同,故每隔10天需重复操作除虫。但须注意不要将虫体挤破,否则虫体的抗原性物质被牛体吸收,能引起过敏现象。5.4.2 预防 在流行地区,每逢皮蝇活动季节,用4—5%滴滴涕或1%敌百虫溶液对牛体进行喷洒,每隔10天喷洒1次,可杀死产卵的雌蝇或由卵孵出的幼虫。 除以上几种危害严重的寄牛虫外,奶牛的胰阔盘吸虫病、犊牛莫尼茨绦虫病、肺线虫病及蜱、毛虱等寄生虫病也威胁着奶牛的健康。因此,在控制奶牛主要寄生虫病的同时,对其它寄生虫病也应有所重视,以保证哈尔滨市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
GMT+8, 2023-6-11 07:44 , Processed in 0.0325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