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 腹膜炎,是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或者腹腔内器官炎症蔓延以及外伤、穿孔、瘤肿、脓毒败血症等的结果,引起腹膜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浆炎性乃至纤维蛋白性的炎症。 本病各种家畜和家禽都发生,其中以马最为常见。牛、羊、犬、猫及家禽也发生。 病因 本病的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分别,若依其病情经过,则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原发性,通常由于受寒、感冒、过劳,或某些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机体防卫机能降低,抵抗力减弱,受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化脓杆菌、鼻疽杆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以及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侵害而发生。内在与外界理化因素的影响,会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1、创伤性腹膜炎:主要见于腹壁创伤及外科手术创,及战伤。如腹壁切开术、瘤胃切开术、腹壁疝手术、穿腹术、穿肠、去势术、卵巢摘除术、肝脏穿刺术、肠管吻合术;腹壁的弹伤和刀刺伤、腹部被蹴踢,或其他器械的击伤等,则病原菌,特别是大肠杆菌通过腹壁创伤或手术伤而侵入腹腔,引起创伤性腹膜炎的发生和发展。 2、 穿孔性腹膜炎:通常见于腹腔及骨盆腔中的脏器的破裂或穿孔。例如胃、肠、肝、脾、膀胱、子宫等器官的破裂,特别是急性胃扩张,肠气胀,直肠检查和灌肠以及配种、或难产和助产时所引起的胃肠道、子宫和直肠的破裂与穿孔,肠道与生殖道的菌群通过破裂孔,侵入腹腔,从而引起穿孔性腹膜炎的发生和发展的急剧病理过程。 3、继发性腹膜炎:主要见于胃肠、肝脏、脾脏、子宫及膀胱等感染性炎症;肠变位、血塞疝以及其它重剧性疝痛等疾病经过中,病原菌从病变部或通过淋巴系统侵入到腹膜,以引起继发性腹膜炎。此外尚有其它器官胸膜炎症的连续蔓延;也有由于内脏淋巴结化脓性炎症,直接侵害腹膜,或因病原菌随血液运行至腹腔,引起转移性腹膜炎。 慢性腹膜炎,一般继发于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其中常见于牛创伤性网胃炎、慢性肝脏疾病、内脏结核、鼻疽、腹腔瘤肿以及内脏寄生虫病,或肝、脾、睾丸、精系、肠系膜淋巴结慢性化脓性炎症过程,往往伴发慢性腹膜炎。 发病机制 腹膜的脏层和壁层中有大量的血管和淋巴管;淋巴管较多的部位发生渗出,血管较多的部位主要是吸收。据观察,腹膜在1h内所吸收的液体量等于动物体重的3%~8.5%。可溶性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和肝脏直接进入血液;而较浓厚的物质微粒的吸收,则沿着腹膜淋巴道进行,一部分进入腹膜和纵膈淋巴结,另一部分直接进入胸导管,最后进入血液。各种温热治疗能增强吸收过程,而寒冷、血管收缩剂和麻醉剂可使吸收减慢。 腹膜有强大的吸收和渗出机能,故侵入腹腔的有毒物质,很容易被腹膜吸收,从而对机体产生毒害。腹膜也具有溶解和防御细菌的能力,即使在发炎的情况下,渗出液也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发炎时由于静脉淤血,可以显著的降低腹膜的吸收机能,因而也减少对细菌和其毒素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吸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也起了防卫作用。 由于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对腹膜的侵害,致使血管扩张、充血,上皮细胞脱落,渗出物渗出,并表现腹膜疼痛。若炎症局限于部分腹膜,即为局限性腹膜炎,炎症波及大部分和全部腹膜,即为弥漫性腹膜炎。因充血使渗出加剧,吸收减慢,则在腹腔中蓄积的浆性渗出液中汗有蛋白质、血液有形成分和毒性物质。腹膜炎渗出期,根据炎症的性质,渗出物可呈浆性、浆性纤维蛋白性、脓性腐败性和出血性。在局限性腹膜炎时,浆性渗出物被腹膜的健康部分吸收而纤维蛋白渗出物则沉积下来,覆盖于炎症的局部。弥漫性腹膜炎时,因有大量渗出液,蓄积在腹腔中(马可达4万ml,牛可达10万ml),故在临床上出现腹水症状。 当化脓菌侵入时,即发生脓性腹膜炎,有脓性渗出物。腐败菌侵入时,即发生腐败性腹膜炎,而有恶臭的渗出物。血管严重损伤时,渗出物有大量红细胞;胃肠破裂时,则有饲料颗粒和粪便。膀胱破裂,则有尿液。 在腹膜炎的病程中,由于病原菌及其毒素被吸收,体温中枢的调节机能受到严重影响,病畜体温升高,热型不定,或弛张热。并因病原菌、毒素以及其它炎性产物的刺激,腹膜的敏感性增高,往往引起剧烈腹痛症状,同时反射性地抑制膈与腹肌的呼吸运动。特别是穿孔性腹膜炎,能迅速的引起自体中毒现象。 慢性腹膜炎,由于结缔组织增生,腹膜肥厚,有时腹壁与腹腔脏器以及各脏器之间相互愈着或粘连,如果这种病理变化局限于一定部位,则不见有任何病征。 病理变化 腹膜充血、潮红、浑浊和粗糙、不透明,毛细血管新生。腹腔中具有一种浆液性混浊渗出液,其中混有纤维蛋白絮片,腹膜面覆盖一层纤维蛋白膜,腹膜和腹腔各器官互相粘连或愈着。胃肠破裂或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则渗出液和腹腔内有食糜和粪便污染。任何类型腹膜炎渗出液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红细胞。 慢性腹膜炎,结缔组织增生,纤维蛋白机化,形成带状或绒毛状的附着物,或者认有结缔组织粘连。牛和猪有化脓杆菌感染而引起,则见有脓肿。此外,母牛和猪卵巢摘除手术后常常形成腱索状骨洋化,并与内脏器官相愈着。 症状 腹膜炎的临床症状视家畜的种类、机体的抵抗力、炎症的扩散程度以及疾病的急性或慢性而有所不同。严重的急性腹膜炎常于数小时死亡。马多患急性腹膜炎,牛多患慢性腹膜炎。 马的弥漫性腹膜炎:多取急性经过。病马精神萎靡,眼窝下陷,食欲废绝,局部肌肉纤维性震颤,有时痛苦呻吟,全身出冷汗,不愿走动,常低头拱背而立。强迫行走,则举步谨慎。当转弯或卧地时则表现格外小心。有时企图卧地,或卧而复起。常常表现腹痛症状,摇尾,前肢刨地,回顾腹部。由于疼痛而腹围紧缩。腹水增多时,腹壁下垂和腹肋凸出。若继发肠臌气而腹部胀大,触诊腹部病畜躲避或抵抗。肠蠕动音初增强,随后减弱或消失,因而发生便秘。腹腔大量积液时,叩诊呈水平浊音,其上方为鼓音。 体温升高,热型不定;呼吸浅表疾速,且多为胸式,心动快速心脏衰弱,有时节律不齐,脉搏疾速而微弱。结膜充血,呈蓝紫色,口色赤紫,舌苔黄腻,口干臭。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白细胞减少,病程不太急剧的病例,白细胞增多,核左移,尿量少,比重高,脓稠,色深,常有蛋白尿。 急性局限性腹膜炎,仅局部敏感,全身症状不明显。慢性腹膜炎,症状轻微,发展缓慢,常表现慢性胃肠卡他症状,体温有时上升,消化不良,发生顽固性下痢,逐渐消瘦。常发生腹膜同腹腔脏器粘连,有时也继发腹水,腹部膨大。 牛的腹膜炎:其症状表现不明显,精神沉郁,眼球下陷,四肢集于腹下,拱背而立,勉强行走,步态小心,有时表现疼痛,呻吟。食欲废绝,瘤胃蠕动停止,并有轻度臌气、便秘。体温变化不明显。如在创伤性腹膜炎初期,体温升高,病牛逐渐消瘦。直肠检查,发现在直肠中宿粪较多,可感到腹壁紧张和肠管有浮动状,其他都不太明显。母猪的腹膜炎:精神较差,喜伏卧,食欲不振,或仅吃少量稀食;严重时,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呕吐和呃逆,气喘,排粪很少。 此外,犬结核性腹膜炎,腹壁紧张,触诊时,与腹膜上可触摸到小丘状瘤肿。而大家畜慢性腹膜炎,直肠检查,往往触疹到腹膜与其它器官,或各器官之间互相粘连现象,并感到腹膜面粗糙。 病程及预后 马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程持续2~4天,特别穿孔性腹膜炎,往往于数小时内死亡。牛的急性迷漫性腹膜炎,病程延长至7天以上。局限性腹膜炎可形成粘连,病程达数周至数月之久。 诊断 根据病史和症状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作腹水检查。一些学者认为,腹腔器官的任何炎症,都可使腹水的数量、黏稠度和细胞成分发生巨大变化。健康动物抽不出腹水或腹水量很少。其颜色为淡黄、澄清。将腹水离心沉淀后,涂片、染色,作细胞计数。健康马腹水中细胞的比例,大体上浆细胞占37%,嗜中性白细胞占32%、嗜酸性白细胞占2%、淋巴细胞占26%。蛋白质含量为2g/100ml。若腹水量增多,颜色改变,混浊,甚或恶臭以及细胞成分和比例改变,既为腹膜炎和腹腔器官严重疾病的标志。(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可达11000~16000。其中嗜中性白细胞增至45%~70%,淋巴细胞减少为30%~45%,核型左移。结合病情分析,具有实际临床诊断意义。 但在临床实践中,尚须与马急性胃扩张,肠气胀、重剧性血塞疝、肠变位及胃肠炎;牛创伤性网胃炎、创伤性心包炎等进行鉴别。慢性腹膜炎,还须同家畜肝硬变、腹水等疾病予以区别。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应使病畜保持安静,给予易消化饲料,消炎止痛,防止炎性渗出,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保护心脏功能,增强病畜抵抗力,有利康复过程。 如系腹壁创伤或手术创伤引起的,则应及时进行外科处理,同时对腹壁施行冷敷,有剧烈疼痛时,可应用盐酸吗啡,皮下注射。 为了消炎、缓解病情,减少疼痛刺激,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保护性抑制作用,以利炎症消退,可应用大剂量抗生素作腹腔注射。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200万IU,0.25%普鲁卡因溶液300ml,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加温(37℃左右),一次腹腔注射。为迅速制止炎症的发展,可同时肌肉注射广谱抗生素或口服磺胺制剂。亦可用0.25%或0.5%普鲁卡因溶液作胸膜上封闭,以制止炎症。 防止肠臌气可内服萨罗、鱼石脂。解除便秘,可用缓泻剂,并进行灌肠。减轻疼痛可用安乃近或冬眠灵,肌肉注射。 为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可用10%氯化钙溶液100~150ml、40%乌洛托品溶液20~30ml、生理盐水1500ml,混合,马、牛一次静脉注射。改善血液循环,鼓舞心脏机能,可及时应用安钠咖、氨茶碱。必要时,亦可应用毒毛旋花子苷K。 如有大量渗出液时,宜用细套管针进行腹腔穿刺,排除腹腔渗出液。如果渗出液浓稠,可进行腹壁切开,应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洗涤腹腔。同时应用利尿素、安钠咖、醋酸钾,强行利尿。 预防 本病的预防,在于平时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特别是应注意防止腹腔及骨盆腔脏器的破裂和穿孔。导尿、直肠检查、灌肠都须谨慎;去势、腹腔穿刺以及腹壁手术均应依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腹腔感染。 母畜分娩、胎盘剥离、子宫整复、难产手术以及子宫内膜炎的治疗等都须谨慎,防止本病发生。 |
GMT+8, 2023-5-28 15:38 , Processed in 0.02259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