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红,吴玄光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内奶牛腐蹄病的产生原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的综述,为奶牛腐蹄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字:奶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 腐蹄病又称坏死性蹄皮炎或指(趾)间坏死杆菌病[1],是牛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传染病,以跛行、冠带、指(趾)间皮肤的肿胀和炎症为特征[2]。主要由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在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更易发生。据报道,牛的跛行有20%是腐蹄病引起的。在山东约有45%奶牛蹄病是由腐蹄病引起,而种公牛有50%~60%的蹄病是由腐蹄病引起的[3]。 1 病因 机械性损伤或刺伤使指(趾)间皮肤变薄,或者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为空气中的传染性微生物提供了入侵的门户。腐蹄病的病因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性因素。 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是奶牛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报道从奶牛腐蹄病病例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坏死杆菌,此外,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他一些条件致病菌也是腐蹄病的病原[4]。坏死梭杆菌是从患蹄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在环境中、瘤胃和牛的粪便中普遍存在,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可以长达10个月,它属于生物A型和AB型,能产生毒素引起感染组织坏死(腐烂)。坏死梭杆菌还常和其他细菌合并感染,例如:产黑色素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化脓性放线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少量的坏死梭杆菌就可以引起腐蹄病[5]。节瘤拟杆菌是腐蹄病的另一种主要病原菌,它是通过Ⅳ型纤毛和细胞外蛋白酶而产生致病作用的[6]。 1.2 环境因素 牛蹄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和特定的温度范围,是导致牛发生腐蹄病的必要条件。春夏季节雨水较多,特别是南方的梅雨季节,气候炎热潮湿,牛舍内多粪尿,未能及时清理,有害微生物不断繁殖,引起蹄底组织炎症;夏季奶牛防暑降温或清洁牛体,长时间用水喷淋和冲刷,结果加大了地面和环境的湿度,牛蹄长期受污水的浸渍,角质变软,抵抗力降低,促使蹄部组织疏松腐烂[7]。 1.3 营养性因素 奶牛泌乳是机体代谢旺盛的过程,当饲料和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调,蛋白质和维生素不足时,机体不能满足产奶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动用骨骼、血液和其他组织中的钙、蛋白质和维生素,如果动用了蹄角质的钙磷盐,影响代谢平衡,致使骨蹄疏松软化。唐兆新等对20头荷斯坦奶牛流行病学、血液和饲料成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血钙含量明显降低是奶牛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8]。当饲料中缺乏锌、铜等矿物质时,奶牛的体质严重下降,对病原的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腐蹄病。奶牛日粮精粗饲料搭配比例失调也是奶牛肢体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盲目加大精饲料含量,导致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日粮中粗饲料不足,引起瘤胃酸度过高,并且产生大量的组织胺,导致腐蹄病的发生[9]。 2 临床症状 病初病牛表现频频提举病肢,或是频频用患蹄敲打地面,站立时间较短,喜卧而不愿站立。还表现为突然发生轻微到严重的跛行,走路有疼痛感,局部检查可见指(趾)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暗紫色,肿胀,敏感[10]。叩诊、触诊按压蹄部有明显的疼痛感,指(趾)间皮肤常发生坏死和纤维化,伴随着特殊的恶臭味,但是只有少量渗出。通常患畜的体温升高到40 ℃~41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当深部组织腱、指(趾)间韧带、冠关节和蹄关节受到感染时,形成坏死组织的脓肿或瘘管,向外流出微黄或灰白色具有恶臭味的脓汁。此时全身症状明显,跛行加重,食欲废绝,消瘦明显,产奶量骤降,生产能力丧失,蹄壳脱落,腐烂变形[11]。 3 治疗 由于腐蹄病会导致奶牛跛行,食欲废绝,明显消瘦,产奶量骤降,生产能力低下等,所以当奶牛发生此病时,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策略。治疗常常是要从清理蹄部开始,检查蹄部确定跛行是否由腐蹄病引起。治疗初期首先是选择局部治疗,病初局部治疗效果很好,但是大多数的病例都需要用全身性的抗菌药进行治疗。治疗应遵循消炎、止痛、防止败血的治疗原则。国内已经报道了许多治疗腐蹄病的有效方法,可作参考。 3.1 蹄部的消毒 当发生蹄趾间腐烂时,以100 g/L~300 g/L硫酸铜溶液或100 mL/L的来苏尔洗净患蹄,涂以100 g/L的碘酊,用松馏油(或鱼石脂)涂布于蹄趾间部,装蹄绷带[12]。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去,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装蹄绷带,隔2 d~3 d换药1次,常于治疗2 d~3 d后痊愈,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物烙去。还有报道用20 mL/L煤焦油皂溶液或40 g/L的硫酸铜溶液洗净蹄部。用200 g/L的硫酸锌溶液洗涤蹄部[10],或用200 g/L的硫酸铜溶液浴蹄2 min~5 min,间隔1周进行1次[13]。 3.2 修整蹄形 当发现患蹄有坏死腐烂组织时,用蹄刀彻底除去腐烂组织。当蹄底深部化脓时,用小刀扩创,使脓性分泌物排尽,创内可撒布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或松馏油棉球填塞,然后装上蹄带。 3.3 全身性抗菌药治疗 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例,用全身性抗菌药治疗,主要是磺胺类和抗生素药物。 急性腐蹄病应先消除炎症,临床上常用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 g或二甲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 g,1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2次,连续治疗3 d~5 d。青霉素250万单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持续治疗3 d~5 d[12]。 3.4 中药疗法 (1)中药青黛散治疗。青黛60 g,龙骨6 g,冰片30 g,碘仿30 g,轻粉15 g混合研磨成细末,在去除坏死组织后将青黛散塞于创内,包扎蹄部[14]。 (2)中药血竭白及散治疗。血竭100 g,白及50 g,儿茶50 g,樟脑20 g,龙骨100 g,乳香50 g,没药50 g,红花50 g,朱砂20 g,冰片20 g、轻粉20 g混合研磨成细末,均匀地散布在处理好的创面上,再敷上一小块脱脂纱布,然后在整个创腔内填满松馏油脱脂棉,并压紧,最后用绷带包扎固定,在外部涂以松馏油,以防腐、防潮[15]。 雄黄10 g,鸭胆子(去壳)10 g,枯矾30 g,混合研磨成细末,过筛备用。用30 g/L的来苏尔彻底洗涤创面后,将上述粉末涂布于创面上,外包5层鱼石脂纱布条,用绷带固定[16]。 (3)一般性病例可用血竭松香桐油膏(1∶1∶3)填充。每天换洗1次,后延至2 d~3 d换1次;慢性顽固性病例可用血竭粉直接填塞创口或瘘管内,然后用烙铁烙化封口;蹄裂严重的用乌金膏(血竭粉30 g,松香45 g,黄蜡15 g,人发烧炭15 g熔化成膏状)填充后用灭菌纱布包扎,3 d换药1次,3次为一个疗程。 3.5 其他疗法 (1)烤烙法。研磨成粉末的血竭倒入清创后的患部,再用烧红的烙铁融化血竭,使之与角质结合,再用绷带包扎。 (2)液氮疗法。清洗患部并修整蹄形后,充分暴露溃疡面,用棉球擦干,再用液氮冷冻的金属棒迅速接触患部,连续5次~7次,每次2 s~4 s。然后涂以少量消炎粉,包扎蹄部。 (3)解除酸中毒,防止败血。可用50 g/L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mL~1 500 mL、50 g/L碳酸氢钠液500 mL~800 mL、250 g/L葡萄糖溶液500 mL、维生素C 5 g,1次静脉注射,每天1次~2次,连续治疗2 d~3 d[12]。 (4)穴位疗法。前蹄头、前缠腕、涌泉是奶牛前肢蹄部的主要穴位,后蹄头、后缠腕、滴水是奶牛后肢蹄部的主要穴位,李勇等[17]采用穴位注入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和普鲁卡因的方法治疗奶牛腐蹄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4 预防 4.1 加强卫生管理 加强圈舍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圈舍粪尿,重视奶牛蹄部卫生,经常清洁牛蹄指间、蹄部污物,发现蹄病及时治疗。及时除去运动场内的石头、金属等异物,保持地面的干燥,以防止奶牛的蹄部受伤及摔倒[18]。由于牛床不平整、破损、坚硬或狭窄都可能引起肢蹄外伤,诱发腐蹄病,因此,牛床应以木质为好,宽度适宜,铺垫物可用锯末或垫草,倾斜角在2°~3°即可,注意保持清洁[19]。应该避免在江、河、湖、海等高湿地带建立牛场,即使降雨不大,由于距离水源较近,地下水位高;再者,江河流域的土壤多为黏土,水分不易渗透也不易挥发,稍微下点雨运动场就到处泥泞。对刚引进的奶牛和种牛,一律先隔离检疫,严防病牛混入。经常观察牛群,发现发病奶牛应立即隔离或淘汰。 4.2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搭配日粮,供以全价饲料。合理配合精料,保证饲料中含有适量的有效纤维,公牛采精时可适当的补充鱼肝油和生鸡蛋[20]。在奶牛泌乳期的饲料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锌、硒,并保证饲料中钙磷比例平衡(正常钙磷比例为1.5∶1~2.0∶1),特别是避免高产奶牛由于泌乳需要导致暂时性的低血钙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腐蹄病的发生。 4.3 合理的分群 过高的饲养密度给管理和生产带来很多不便。理想的饲养密度是12~13头/100 m2(运动场)。从而保持了充分的活动空间、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奶牛对环境的应激,是降低各种疾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14]。 4.4 及时修蹄 保护牛蹄,定期修蹄,于春秋两季对牛蹄进行修整,以避免畸形蹄的出现。 4.5 浴蹄 浴蹄是预防腐蹄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在牛舍出入口处修建一个大小适中的水泥池,在池内加100 g/L的硫酸铜溶液或100 g/L的硫酸锌溶液;浴蹄后,牛蹄需要干燥,1周浴蹄1次~2次。还有报道用30 mL/L~50 mL/L的福尔马林溶液浴蹄,但要注意福尔马林的腐蚀性强,不能让牛饮用池中浴液。或用5份硫酸铜和100份生石灰混合铺于地面上,让奶牛可以自由踩踏[11]。 4.6 接种疫苗 在澳大利亚[21]和比利时用坏死杆菌甲醛疫苗接种预防腐蹄病已获得成功。有一些商业性的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牛腐蹄病的发生,兽医要了解当地的疫情等情况,以便指导人们使用这些疫苗。由于腐蹄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只有当牛的免疫系统正常时,接种疫苗才能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 4.7 其他预防措施 王猛等[22]利用硫酸锌对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下,在采取一致的修蹄、浴蹄等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只需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硫酸锌即可取得对奶牛腐蹄病的良好预防效果,不仅可极显著地降低腐蹄病的发生率,而且可减轻其严重程度。 5 结语 腐蹄病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必须重视对奶牛腐蹄病危害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重点就国内对奶牛腐蹄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作了比较详细的综述。 在治疗上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方法,包括提出了许多中药治疗腐蹄病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中药疗法都很有效,而且中药治疗副作用小,价格便宜,在我国广大农村很实用,有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06-12-30 作者简介:张丽红(1980-),女,广东五华人,硕士,主要从事兽医临床诊断研究。 |
GMT+8, 2023-9-24 05:20 , Processed in 0.02406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