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病是奶牛养殖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蹄病的发生轻则影响牛的正常采食、活动和产奶量,严重的可导致牛无法站立、卧地不起,最终因失去经济价值而淘汰,给养牛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肢蹄病发病情况调查 1.在一般牛群中约有三分之一(37.7%)的个体会出现蹄变形。一般后肢比前肢的发病率高(比例为54.1/45.9)。 2.在发生蹄病的个体中,蹄底腐烂最多(占41.71),其次为蹄底损伤(占36.16%)。 3.蹄病发病率随牛年龄和胎次增加而上升。 4.高产奶牛患蹄病的概率比中低产奶牛高。 5.蹄病的发病和奶牛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①运动场面积小,排水不畅(坡度小)易发病;②水泥地面。地面不平易发病;③雨水过多,特别是第三季度多发病。 6.含欧系荷兰牛(小荷兰)血统的奶牛一般患蹄病的概率高。此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7.在牛群的淘汰原因中,因蹄肢疾病淘汰者一般占19.4%左右。 二、引起奶牛肢蹄病的原因 1. 环境条件,特别是新建的水泥地面的牛床和运动场是蹄病高发的诱因。尤其是这种运动场的表面覆盖有碎石、粗沙、玻璃、钉子时很容易使蹄底被刺破,造成创面和感染。其次,是运动场积水、潮湿使牛蹄软化;第三,运动场过于干燥也容易患脆骨症及蹄裂。第四为牛床的类型(即橡胶垫还是水泥地面或是三合土地面)和舒适程度。调查显示,牛每天要在橡胶垫床面上躺卧14小时,而在水泥地面上只能躺卧7小时。 2.饲料和营养:当牛饲喂大量精饲料、少量粗饲料,或者粗饲料品质欠佳(如主要以喂秸秆等低质粗饲料时);奶牛的日粮中缺少维生素D、维生素E、矿物质元素钙、磷(或不成比例);微量元素锌、铜、碘、钼等供给不足(或比例不当)均可导致奶牛出现肢蹄病。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奶牛饲喂大量精饲料时,使瘤胃pH下降,寄居在瘤胃中的G-细菌死亡,产生大量内毒素,引起真皮组织内毛细管扩张和收缩,并进一步发展为肿胀。血液循环的任何改变均可导致不可逆转的损伤,再加上角化而致蹄组织出现软化并发生畸变,因而导致白线病的发病率上升、蹄底溃烂、蹄踵腐烂、蹄底的磨损加快。 3.年龄和胎次:在一般情况下年龄偏大、泌乳胎次偏高的牛比初胎牛和幼龄牛的蹄病发病率高。这可能与老龄牛钙、磷代谢失调有关。 4.泌乳阶段:一般在泌乳前3个月,体内营养出现负平衡时,蹄病的发病率亦高。 5.遗传性:以品种看,欧系荷兰牛(也称兼用型荷兰或小荷兰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高于美加系(亦称大荷兰牛)荷兰牛。同一品种来自不同品系(品族)的个体在蹄病的发病率上也有差别。说明蹄病是受遗传决定的。 三、蹄病分类 1.蹄叶炎:这是最常见的蹄病。其临床症状为跛行、蹄趾过度生长,形成拖鞋状,蹄壁肿胀、粗糙。 2.蹄底溃疡:常见后蹄跟与蹄底连接出有溃疡点,站立时疼痛,行走时迈步小。溃疡显现双侧面,呈粒状结节。 3.亚临床蹄底脓肿:表现为跛行,冠状带处有排泄物。 4.蹄裂:跛行、冠状带处出现裂纹。 5.腐蹄病:跛行、肿胀、局部或全身体温升高,患蹄部有异味。 6.鸡眼:多发生于蹄底,出现局部皮肤增生,多出现于后蹄。 7.蹄疣状物:多发生于趾间和蹄上,可见皮肤增殖,触及有疼痛感,偶有流血,患牛时常跛行。 8.螺旋状蹄:一般多见后蹄外侧,还可诱发其他蹄病。表现蹄底远轴角质生长。 9.脓毒性蹄骨关节炎:蹄骨关节处出现肿胀,动物表现疼痛、跛行、多躺卧、不愿行走。 四、跛行评定标准 蹄病一般都有跛行的症状。根据跛行程度(1分到5分)来判定蹄病的危害程度。奶牛跛行的评分指标有: ①当牛站立时背部是否呈水平状; ②当牛行走时背部是否呈水平状; ③四肢负重是否均匀; ④当牛躺卧(或起立)时有无表现困难状。 表1是根据这四项指标表观程度所制定的5分制评分标准。 当跛行评分大于3分以上时,就会出现以下危险: ①增加产后首次配种天数;②增加受孕所需配种次数;③增加空怀天数;④降低产奶量;⑤淘汰。 五、跛行评分的应用 1.根据每头牛跛足评分预测产奶量和干物质采食量的下降幅度(详见表2)。 2.根据全牛群跛足评分的平均值预测每头牛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元)(见表3)。 表1 奶牛跛行评分标准 |
GMT+8, 2023-12-5 22:08 , Processed in 0.0181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