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R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MR网 门户 奶牛保健 消化道病 查看内容

奶牛常见普通病的防治

2010-7-29 01: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54| 评论: 0

摘要: 奶牛常见普通病的防治 奶牛常见的普通病主要有:胎衣不下、不孕症、乳房炎、肢蹄病、产后瘫痪、酮病、瘤胃酸中毒、肥胖综合症、流产、难产、子宫脱、前胃疾病、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一心包炎、犊牛腹泻、脐带炎、血尿 ...

奶牛常见普通病的防治

奶牛常见的普通病主要有:胎衣不下、不孕症、乳房炎、肢蹄病、产后瘫痪、酮病、瘤胃酸中毒、肥胖综合症、流产、难产、子宫脱、前胃疾病、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一心包炎、犊牛腹泻、脐带炎、血尿等。

1)不孕症的防治要点

不孕症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疾病,不仅使奶牛繁殖率下降,胎间距延长,影响终生产奶量,甚至被淘汰,因不孕症淘汰占母牛淘汰数的30%左右,牛群中不孕症的发病率高达25%左右。

分辨不孕症的类型

根据发病机理,奶牛不孕症分为功能性不孕症和器官性不孕症。功能性不孕症指卵巢机能不全,主要包括:A、卵泡发育障碍。如卵巢静止、卵巢萎缩,母牛表现不发情。B、排卵障碍。如发情后排卵延迟、卵泡中途萎缩不排卵。C、黄体形成障碍。如黄体形成不全、囊肿样黄体。D、卵巢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化囊肿,前者表现持续发情,后者表现长期不发情。E、持久黄体。表现长期不发情。器质性不孕症主要指生殖道疾病,主要包括:A、产后子宫弛缓(恶露腐败)及子宫复旧不全。B、子宫内膜炎。C、子宫蓄脓和子宫积液。D、子宫颈炎。E、阴道炎。

查找发病原因

不孕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有:A、饲养管理不良。干乳期精料喂量过多,分娩后能量负平衡期过长,缺乏矿物质钙、磷、镁及维生素ADE和微量元素碘、锰、铜、钼、硒、锌、钴,见表6B、内分泌失调。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催乳激素、前列腺素分泌不足或过多。C、卵巢机能失调与生殖道疾病可互为病因。

 

 

营养对奶牛繁殖和不孕症的影响

 

明确诊断要点

不孕症的诊断要点主要是:A、观察发情表现及发情周期变化。B、通过直肠检查卵巢和子宫的变化。C、通过阴道检查子宫颈口变化及生殖道粘液性状。

 

确立治疗原则

不孕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A、注射外源激素,调整卵巢机能。B、按摩卵巢、子宫,刺激卵巢机能恢复和子宫收缩。C、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D、子宫内注入抗菌素及其他抗菌药。E、肌注子宫收缩药物如催产素、雌激素。

制定预防措施

不孕症的预防措施主要有:A、改善饲养管理,特别是干乳期、围产期和泌乳盛期的饲养管理。B、加强母牛分娩后的观察和护理。C、坚持产后30-40天进行子宫复旧检查。D、对产后两个月以上不发情及配种两次以上不孕的母牛要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2)乳房炎的防治要点

要充分认识乳房炎的危害性

乳房炎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乳房炎的危害主要是产奶量下降造成的损失,占乳房炎总损失的60%-80%。由于乳房炎发病率高,特别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有的高达40%-60%,又往往被人忽视,隐性乳房炎造成的产奶量损失有的高达20%。因患乳房炎被淘汰的母牛占成母牛淘汰数的10%-15%

要分辨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及临床型乳房炎的症状类型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坏死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最急性桨液性乳房炎多由大肠杆菌引起;亚急性卡他性乳房炎多由链球菌引起;慢性化脓性乳房炎多由化脓性棒状杆菌、绿脓杆菌引起;坏死性乳房炎主要由坏死杆菌引起;坏疽性乳房炎主要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

要重视对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有两种:A、牛奶体细胞计数法。牛奶中的体细胞主要是白细胞,有少量上皮细胞。当乳腺受到感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大量进入乳腺,因而引起牛奶体细胞数增加。每毫升牛奶体细胞数超过20万个,表明乳腺已受到感染,超过50万个,表明已发生隐性乳房炎;超过100万个,表明可能患有临床型乳房炎。但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不能只依靠体细胞计数,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另外,分析牛奶体细胞数还要考虑母牛的胎次和泌乳月,牛奶体细胞数随胎次和泌乳月的增加而增加。B、牛奶化学检查法。这是间接测定牛奶体细胞数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仿照美国加利佛尼亚州的试验法。(C.M.T法)。此法可在现场操作,在诊断盘内加入等量牛奶和诊断液轻轻摇匀后根据沉淀物和颜色变化进行诊断。

要坚持挤奶后进行乳头药浴

乳头药浴可选用2%次氯酸钠、1%洗必泰、0.5%碘伏、0.3%新洁尔灭、0.2%过氧乙酸等药液。

要坚持停奶时乳头注入停奶药膏

选择广谱、有协同作用的多种抗菌药制成缓释、长效的复方油膏,停奶时于最后一次挤奶后注入乳头,对防治干奶期乳房感染,预防干奶期乳房炎效果明显。

要抓紧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抗菌素或其他抗菌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普鲁卡因封疗法。近年来,有不少报道氟喹诺酮类药如盐酸或乳酸环丙沙星、烟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治疗乳房炎效果好。另有报道,围产后期喂服左旋咪唑可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还有报道,注射乳房炎疫苗可使乳房炎发病率降低47%

3)肢蹄病的防治要点

肢蹄病主要指骨质疏松造成的四肢变形及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蹄变形、腐蹄病(蹄间及蹄底腐烂)、蹄叶炎等。肢蹄病对奶牛生产的危害,主要是产奶量下降和病牛被淘汰,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三大疾病之一,占成母牛淘汰数的15%-20%。肢蹄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左右,有时高达40%

要查明发病原因

肢蹄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A、日粮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无论缺钙还是缺磷,无论高钙低磷还是高磷低钙都容易引起肢蹄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B、日粮中缺锌影响蹄的角质化,容易发生腐蹄病。C、粗饲料品质低劣,日粮中缺乏维生素D,是引起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D、精料喂量过多,特别是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引起瘤胃酸度过高,是蹄叶炎发病的重要原因。E、环境卫生不良,夏季炎热多雨,是发生腐蹄病的重要诱因。F、与奶牛的品种遗传因素有关。

要定期查蹄、修蹄、护蹄

要经常检查肢蹄病的发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一旦发生四肢变形很难治愈。每年春秋两季要对蹄变形的牛进行修整,及早治疗腐蹄病。必要时可用4%硫酸铜溶液对蹄部进行药浴。也可在牛必经的通道撒布长5、宽2的生石灰粉进行干燥蹄浴。

要合理配合日粮,搞好环境卫生

配合日粮时要注意合理的精粗比、能蛋比、草贮比、钙磷比,供给优质牧草,合理投放精料。混合精料中头日添加硫酸锌2-4,对防治腐蹄病效果显著。要经常保持牛舍内外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平整、干燥、清洁,夏季注意排水。

要尽早彻底治疗腐蹄病

对腐蹄病要尽早彻底治疗,一旦造成蹄壳脱落、腐烂深入、母牛站立困难将不得不淘汰。治疗腐蹄病要坚持一洗、二削、三挖、四敷、五包扎一洗是先将患蹄彻底洗干净,先用清水洗,后用1%高锰酸钾水洗。二削是要将多余的蹄角质层削掉,将蹄底削平。三挖是要将蹄底腔洞内的坏死组织挖干净,直到见血。四敷是先用10%碘酊处理患部,再将高锰酸钾粉撒布患部或塞入腔洞内,然后敷以松馏油或纯鱼石脂。五包扎是最后用绷带将患蹄包扎,并涂以10%碘酊,将患牛栓系在干燥、清洁的土质地面,必要时铺垫褥草。

2)乳房炎的防治要点

要充分认识乳房炎的危害性

乳房炎是对奶牛生产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乳房炎的危害主要是产奶量下降造成的损失,占乳房炎总损失的60%-80%。由于乳房炎发病率高,特别是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有的高达40%-60%,又往往被人忽视,隐性乳房炎造成的产奶量损失有的高达20%。因患乳房炎被淘汰的母牛占成母牛淘汰数的10%-15%

要分辨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种类及临床型乳房炎的症状类型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坏死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最急性桨液性乳房炎多由大肠杆菌引起;亚急性卡他性乳房炎多由链球菌引起;慢性化脓性乳房炎多由化脓性棒状杆菌、绿脓杆菌引起;坏死性乳房炎主要由坏死杆菌引起;坏疽性乳房炎主要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

要重视对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有两种:A、牛奶体细胞计数法。牛奶中的体细胞主要是白细胞,有少量上皮细胞。当乳腺受到感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大量进入乳腺,因而引起牛奶体细胞数增加。每毫升牛奶体细胞数超过20万个,表明乳腺已受到感染,超过50万个,表明已发生隐性乳房炎;超过100万个,表明可能患有临床型乳房炎。但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不能只依靠体细胞计数,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另外,分析牛奶体细胞数还要考虑母牛的胎次和泌乳月,牛奶体细胞数随胎次和泌乳月的增加而增加。B、牛奶化学检查法。这是间接测定牛奶体细胞数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仿照美国加利佛尼亚州的试验法。(C.M.T法)。此法可在现场操作,在诊断盘内加入等量牛奶和诊断液轻轻摇匀后根据沉淀物和颜色变化进行诊断。

要坚持挤奶后进行乳头药浴

乳头药浴可选用2%次氯酸钠、1%洗必泰、0.5%碘伏、0.3%新洁尔灭、0.2%过氧乙酸等药液。

要坚持停奶时乳头注入停奶药膏

选择广谱、有协同作用的多种抗菌药制成缓释、长效的复方油膏,停奶时于最后一次挤奶后注入乳头,对防治干奶期乳房感染,预防干奶期乳房炎效果明显。

要抓紧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

常用的方法有:抗菌素或其他抗菌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普鲁卡因封疗法。近年来,有不少报道氟喹诺酮类药如盐酸或乳酸环丙沙星、烟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治疗乳房炎效果好。另有报道,围产后期喂服左旋咪唑可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还有报道,注射乳房炎疫苗可使乳房炎发病率降低47%

3)肢蹄病的防治要点

肢蹄病主要指骨质疏松造成的四肢变形及各种不良因素造成的蹄变形、腐蹄病(蹄间及蹄底腐烂)、蹄叶炎等。肢蹄病对奶牛生产的危害,主要是产奶量下降和病牛被淘汰,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三大疾病之一,占成母牛淘汰数的15%-20%。肢蹄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左右,有时高达40%

要查明发病原因

肢蹄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A、日粮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无论缺钙还是缺磷,无论高钙低磷还是高磷低钙都容易引起肢蹄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B、日粮中缺锌影响蹄的角质化,容易发生腐蹄病。C、粗饲料品质低劣,日粮中缺乏维生素D,是引起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D、精料喂量过多,特别是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引起瘤胃酸度过高,是蹄叶炎发病的重要原因。E、环境卫生不良,夏季炎热多雨,是发生腐蹄病的重要诱因。F、与奶牛的品种遗传因素有关。

要定期查蹄、修蹄、护蹄

要经常检查肢蹄病的发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一旦发生四肢变形很难治愈。每年春秋两季要对蹄变形的牛进行修整,及早治疗腐蹄病。必要时可用4%硫酸铜溶液对蹄部进行药浴。也可在牛必经的通道撒布长5、宽2的生石灰粉进行干燥蹄浴。

要合理配合日粮,搞好环境卫生

配合日粮时要注意合理的精粗比、能蛋比、草贮比、钙磷比,供给优质牧草,合理投放精料。混合精料中头日添加硫酸锌2-4,对防治腐蹄病效果显著。要经常保持牛舍内外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平整、干燥、清洁,夏季注意排水。

要尽早彻底治疗腐蹄病

对腐蹄病要尽早彻底治疗,一旦造成蹄壳脱落、腐烂深入、母牛站立困难将不得不淘汰。治疗腐蹄病要坚持一洗、二削、三挖、四敷、五包扎一洗是先将患蹄彻底洗干净,先用清水洗,后用1%高锰酸钾水洗。二削是要将多余的蹄角质层削掉,将蹄底削平。三挖是要将蹄底腔洞内的坏死组织挖干净,直到见血。四敷是先用10%碘酊处理患部,再将高锰酸钾粉撒布患部或塞入腔洞内,然后敷以松馏油或纯鱼石脂。五包扎是最后用绷带将患蹄包扎,并涂以10%碘酊,将患牛栓系在干燥、清洁的土质地面,必要时铺垫褥草。

2、奶牛场的防疫措施

防疫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二是发生传染病时要尽快扑灭,防止传染病传出。防疫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的预防措施;二是发生传染病时的扑灭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

加强牛群饲养管理,提高奶牛机体抵抗力。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把好引进奶牛关。必须引进奶牛时,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逐头并切实做好产地检疫,证明无传染病才能引进,入群前还要隔离观察两个月,必要时再做一次检疫,证明无传染病的牛才能与原来的牛混群饲养。

建立牛场阻隔消毒制度,把好牛场入门关。

奶牛场的大门不能畅通无阻,必须设置阻隔,入场的人员、车辆必须进行消毒,消毒池内经常保持有效浓度和数量的消毒药液,(如2%苛性钠或4%来苏儿溶液),人员要用0.2%次氯酸钠或0.1%过氧乙酸洗手。

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切断传播途径

奶牛场每年春秋两季应进行两次大消毒,对牛舍、周围环境、运动场地面及饲槽、水槽在仔细清扫、刷洗后用2%苛性钠溶液、10%石灰乳、5%漂白粉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建立定期检疫和免疫制度,查出传染来源,保护健康牛群。

奶牛场每年要在春、秋两季进行两次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检疫。每年要进行一次炭疽菌苗预防注射和两次口蹄疫疫苗注射。

2)传染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

迅速隔离病牛

发现传染病病牛,应立即隔离。隔离期间继续观察诊断,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对隔离的病牛要设专人饲养和护理,使用专用的饲养用具,禁止接触健康牛群。

及时报告疫情

发现应该上报疫情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疫情,详细汇报病畜种类、发病时间和地点、发病头数、死亡头数、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初诊病名及已采取的防制措施。必要时应通报邻近地区,以便共同防制,防止疫病扩散。

全面彻底消毒

对病牛所在牛舍及其活动过的场所、接触过的用具进行严密的消毒。病牛污染的饲料经消毒后销毁,病牛排出的粪便应集中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和消毒。同时对其他牛舍进行紧急消毒。

逐头临床检查

对同牛舍或同群的其他牛要逐头进行临床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学诊断,以便及早发现病牛。

紧急预防接种

对多次检查无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阴性的假健牛要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以保护健康牛群。

酌情实行封锁

发生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时,应报请政府有关部门划定疫区、疫点,经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封锁,以免疫情扩散,封锁行动要果断迅速,封锁范围不宜过大,封锁措施要严密。

妥善处理病畜

对死亡病畜的尸体要按防疫法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火烧或深埋。对严重病畜及无治疗价值的病畜应及时淘汰处理,以便尽早消灭传染来源。

3、奶牛重点防制的传染病

奶牛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主要有:一类传染病的口蹄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二类传染病的炭疽、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传染性鼻气管炎;三类传染病的传染性腹泻-粘膜病、流行热等。

1)口蹄疫的疫病简介、流行特点和防制原则

疫病简介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偶蹄家畜及偶蹄野生动物,以口腔、蹄部和乳房皮肤(主要是乳头)发生水泡和糜烂为特征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虽然多呈良性经过,但由于易感动物多、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而且人畜共患,因此,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家畜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传染病之首。

流行特点

A、传染性很强,传染来源多。B、易感动物多,传播途径多。C、传播方式多,传播媒介多。D、流行速度快,流行方式多。E、发病率高,死亡率低。F、有一定季节性。

防治原则

A、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杜绝传染来源。B、扑杀病畜,消灭传染源。C、根据流行毒型,进行免疫接种。

2)布氏杆菌病的疫病简介、诊断要点和防制原则

疫病简介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以流产、不孕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本病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以羊威胁最大。

诊断要点

A、根据流产及流产胎儿和胎衣的病变进行初步诊断。B、确诊可以采流产胎儿的胃液进行细菌学检查和采母牛血液进行血清学试验。C、检疫方法多采用血清试管或平板凝集试验,但确诊应进行补体结合试验。

防治原则

A、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把好引进奶牛关。B、每年定期检疫两次,淘汰阳性反应牛和病牛。C、必要时接种19号活菌苗或猪2号、羊5号弱毒活菌苗。D、发现流产病牛,应首先隔离,尽快作出诊断,对病牛产的犊牛要隔离饲养。

3)结核病的疫病简介、诊断要点和防制原则

疫病简介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以病变组织形成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为特征的人、畜、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家畜中以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人和牛的结核可互相传染。结核杆菌分牛型、人型和禽三种。牛结核主要由牛型菌引起,也可感染人型菌和禽型菌,但致病力较弱。牛型菌主要感染牛,也可感染猪和人,但不感染禽。人型菌主要感染人,也可感染牛和猪,但不感染禽。禽型菌主要感染禽,也可感染牛、猪和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德铭斯基 ( draminski )

TMR Inc. ( 京ICP备11012643号 )

GMT+8, 2023-12-8 10:22 , Processed in 0.0183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