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病之一,凡饲养奶牛的地区均有此病发生。此病与环境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比较复杂,难以控制和消除。因为奶牛乳房炎而引起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经济损失报道和确切的数据统计,但预计每年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7~8亿元之多。 1 牛乳房炎的发生原因 1.1 病原体感染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从奶牛乳腺组织中分离出了150种病原微生物,最常见的有23种,其中细菌14种,支原体2种,真菌和病毒7种。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近年来支原体、真菌引起的乳房炎发病率逐年上升。 1.2 环境管理因素 环境条件如牛舍、牛床及运动场泥泞不堪,牛体及乳房周围积垢太多,卫生条件太差,气温过高(36摄氏度以上)或过低(零下5摄氏度以下)等。挤奶条件不符合泌乳生理要求,如真空负压过高、过低,不适当的擦洗乳房和搭机挤奶。 1.3 牛自身因素 处于泌乳盛期或乳产量过高的奶牛,身体能量处于负平衡抵抗力,老龄牛、多胎次牛相对发病率高。 1.4 继发性因素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奶牛的焦虫病,也会成为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而且治疗起来也非常困难。再有产后感染也可导致发生乳房炎。为此,对继发性乳房炎确诊后首先应治原发病。 2 辩证论治 2.1 浆液性乳房炎 2.2 纤维素性乳房炎 感染主要指乳汁有絮状物,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早期阶段。主要表现病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乳区肿胀,疼痛,坚实。乳汁中含有絮状物,条状物。治疗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用药时可配合中药双黄连,穿心莲效果更好。链球菌性乳房炎可使用正泰霉素,头孢菌素。支原体性乳房炎可使用泰乐菌素。 2.3 化脓性乳房炎 化脓性放线菌引起"干奶牛"或夏季乳腺炎。感染多发生在干奶期,并因干奶牛处于脏湿泥泞的环境而增加。由于化脓性放线菌是乳牛皮肤常见菌,在夏季蝇蚊叮咬乳端发病,多发生于干奶2周后,且多在泥泞,潮湿环境中,发病率可达25%。主要表现一个或多个乳区浮肿,硬实,乳汁夹有脓液,后期变软,皮肤破溃,流脓。治疗时应注意环境卫生的改善,青霉素,头孢菌素对化脓性乳房炎是有效药物,配合乳房冲洗,乳管送药。 2.4 出血性乳房炎 指乳汁内含有大量红白球的炎症。多见于机械性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乳汁中夹有血丝,血块,其他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粗暴挤奶,挤压或乳房封闭损伤乳腺内血管所致。治疗时可采用安络血或止血敏肌注止血,配合抗菌消炎药。可外敷白芨膏,口服止血素。 2.5 坏疽性乳房炎 临床上主要以乳汁中含有污秽不洁、味恶臭、色发绿的异物为特征。主要由坏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除乳汁含有异物外,还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乳房坏疽的皮肤冰冷、呈蓝黑色,释放特殊恶习臭味。一般来说,预后不良。治疗时可选用安普霉素,林可霉素,配合强心输液中药黄连、紫花地丁、穿山甲、郁金。配合外用玉红膏(当归,白芷,甘草,紫草白蜡,轻粉,白竭),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2.6 增生性乳房炎 以乳腺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形成硬块为特征,主要因各类乳房炎迁延导致,尤其是支原体诱发乳房炎导致乳腺纤维化和乳腺细胞萎缩。治疗时主要以控制发展为主,难以完全治愈,用药可选用氟苯尼考,洛美沙星。中药山甲珠,桃仁,皂刺,青皮,瓜萎皮具有一定疗效。 2.7 真菌性乳房炎 主要指由曲霉菌引起的乳房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抗菌药,引起了真菌的二重感染导致乳房炎的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隐性经过或乳房轻度炎症,质地呈面团状,经久不愈。治疗时可选用咪康唑,制霉菌素,碘制剂。 2.8 病毒性乳房炎 大多数是继发感染,如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经由皮肤继发感染,治疗时使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有一定疗效。 3 总结与讨论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发病,因此防治奶牛乳房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长期坚持,形成常规和制度,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降低经济损失。 3.1 切实保持牛体和环境卫生清洁,尤其是乳房和后躯,牛舍干燥通风,冬暖夏凉。 3.2 挤奶前认真清洗、消毒乳房,奶应挤净,挤后奶头要药浴,还要正确使用挤奶机。挤奶后应站立一段时间(大约1小时),待乳头孔自动关闭后自身卧地(先挤奶再喂饲最好)。 3.3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正常的苗头不平和合适的膘情。 3.4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临床上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3.5 及时淘汰久病的老弱低产牛,切断感染机会。 |
GMT+8, 2023-9-24 05:55 , Processed in 0.0243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